為了達到失敗也不會損傷自尊心、不使周圍人對自己的評價降低的目的,許多人會事先給自己設定一些不利條件。
好理由與辯解的本質
考試當天,學生們會互相說“昨晚我看電視了”、“我感冒了”之類的話。還沒開始考試,就找好了失敗時的好理由。為何考試前要如此找理由或辯解呢?因為麵對自我不利條件,人會展開自我防衛性的自我展示。考試可能會失敗時,為了達到失敗也不會損傷自尊心的目的,人在一開始時就給自己製造不利條件。這樣失敗的原因就是不利條件而非實力不佳,自尊心得以受保護。還有,為了避免周圍人對自己的評價降低,人會尋找理由或進行辯解,在考前不學習而看電視,將自己置於不利條件中。
心理學家巴格拉斯的實驗證明了此事。該實驗被說成是“觀察治療代謝紊亂的藥物會給腦力勞動帶來何種影響的實驗。吃藥前後分別進行兩次測驗。因為問題很難,答對7成就是最高水平”。受試者接受第1次測驗,題目真的很難。測驗結束後馬上評分,成績一目了然。問題雖難,但答對了6成以上。受試者在第2次測驗前吃藥。藥有兩種,一種對腦力勞動有促進作用,另一種則有妨礙作用。吃哪種藥由受試者決定。
此時,被告知第1次成績優秀的人選擇了後者。這是為了避免在第2次測驗中失去第1次測驗中得到的自尊心或好評。喝下妨礙藥物的話,第2次的成績即使不好也是藥物的原因,對其實力的評價不會降低。人對於自我防衛還真是不遺餘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