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3章 控製遼東半島的關鍵點:日軍占據海城(2 / 2)

山縣有朋極力反對,認為這樣做會“內招國民非議,外張敵軍之勢”,影響日軍士氣,實際上是害怕暴露他的冒險主義的指揮錯誤。

經過山縣有朋的力爭,大本營於12月19日命令第二軍“至少派一個混成旅團速向蓋平方向前進,援助第三師團擊退該敵”。

盡管第二軍因準備進攻山東半島,兵力不足,但迫於大本營的命令,不得不於12月23日下令所屬第一師團派部分兵力北上進攻蓋平,但同時嚴令該部任務隻限於牽製當麵之清軍,阻止其進逼第三師團側背;不準在北線尋求決戰,並須注意金州的守衛。

當時,日軍對海城第三師團的處境很悲觀,認為援軍自金州至蓋平,行程預計需要10天,在此期間,第三師團能否獨立抗拒數萬清軍,很難估計。

1895年1月3日,乃木希典指揮第一旅團主力由普蘭店出發,按大本營的命令,向蓋平進犯。

蓋平位於遼東半島北端蓋州河北岸,東接岫岩,北臨海城,西通田莊台、營口,南達熊嶽城、複州,南進金、旅,北通遼、海,西出營口、錦州的交通要地,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

1月10日午前5時30分,乃木希典指揮日軍第一旅團分左、中、右三路,向蓋平發起進攻。9時40分蓋平被日軍攻陷,清軍向大石橋、營口方向退卻。

海城不僅是入侵日軍第一、二軍的聯絡點,也是向北京進軍的基地。因此,日軍占據海城對控製遼東半島的形勢具有關乎全局的重要關係;對於清軍則“此城不複,軍事難期得手”。

現在日本第一軍既盤踞於海城不去,第二軍又攻占了蓋平,不僅威脅陪都根本重地,清室祖宗陵墓也將受侵擾。並使集結在遼南田莊台、營口、牛莊一帶的清軍側翼受到威脅。

為了拔除日軍釘在遼南清軍側翼的據點,解除陪都威脅,清軍決定收複海城。經奉天將軍裕祿奏請,清廷調集依克唐阿、長順、宋慶各軍,從1895年1月17日至3月3日,先後對據守海城的日軍發動了5次反攻,企圖收複海城,但都未能得手。

一係列戰役的失敗,李鴻章淮係軍隊的腐朽及將領的畏葸無能開始暴露,隨著鴨綠江、鳳凰城、金州、旅大的相繼失守,淮軍更加聲名狼藉。證明了李鴻章的淮係軍隊不足以抵禦日軍的進攻。

於是清政府中主戰派官員一方麵對李鴻章本人及其部下葉誌超、衛汝貴、丁汝昌等人交章彈劾;另一方麵要求朝廷起用湘係軍隊。

清政府見淮軍在戰場表現不佳,便決意起用湘軍。

12月28日,光緒皇帝授湘軍宿將,時任兩江總督、南洋大臣的劉坤一為欽差大臣,督辦東征軍務,節製關內外各軍。又諭令湘軍舊將迅速召集成軍,趕赴前線,北援遼東。於是湘軍舊部如新疆布政使魏光燾、道員李光久等人,分率所部湘軍開赴遼東戰場。

劉坤一於2月9日抵山海關,以欽差大臣節製關內外防剿諸軍。當時駐關外奉天省內的遼陽、通化、桓仁、盛京、摩天嶺、牛莊、營口、鞍山站、錦州、田莊台及天津、大沽、北塘、京畿、山海關以及奏調尚未到防之師,共計400餘營,200000人。其後勤供應,除原來供應淮軍作戰的天津東征糧台外,又於天津增設湘軍東征糧台,由藩司陳寶箴主持。

這是鴉片戰爭以來,清政府的最大一次調集軍隊抵禦外國入侵,也是清王朝200多年統治曆史的最後一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