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2章 不惜采取任何手段,製造開戰借口(1 / 2)

陸奧外相經過一整天的深思熟慮,斷定日本政府在外交上已經到了不得不轉向“機動多變”的時期。他估計,對於日本的提案,清政府十之八九不會同意。於是,在第二天的閣僚會議上,他表示原則上同意伊藤提案,但提出兩項補充:

“一、同清政府進行談判,不管其是否同意,不看其結果如何,我國派往朝鮮的軍隊絕不能撤回。

二、如果清政府不讚同我國的提案,帝國政府應以自身力量擔當促使朝鮮政府進行改革之任。”

經首相上奏,獲得批準。

這件事陸奧曾大吹大擂,認為是“百尺竿頭,更進一步”。

為什麼估計清政府不會讚成共同改革呢?因為陸奧確信,清政府對朝鮮肯定要堅持宗主權,隻能由它來改革朝鮮、指揮朝鮮。

清政府有這種想法是很明顯的。因為認可了同日本共同去改革,不啻否認了對朝鮮的宗主權。《蹇蹇錄》中寫的是十之八九,實際上,陸奧肯定是認為清廷百分之百地不會同意。

日本的報界也不斷地煽動強硬論調,甚至挖苦說:“大概不是為了搞一次閱兵式,才派兵去朝鮮的吧!”

陸奧外相把這次內閣會議的決定照會給中國公使汪鳳藻,是在6月17日。汪公使立刻電告天津:“日誌(日本的意誌)留兵,在於協議善後。其布置若備大敵,似應厚集兵力,隱伐其謀。”

汪公使建議:事已至此,應集結兵力,以備日本。然而,李鴻章不認為這是上策。

次日,袁世凱也給李鴻章打來長文電報,提出:倘若日本無撤兵之意,中國也應增兵。日本知道今年我國有慈禧(慈禧太後)之慶典,以為我國必然忍讓。如果看出我方準備大舉,或可易於結束。請先調水師速來,嚴加防備,然後陸續派來陸軍,以為後備。與此同時,請各國駐我國公使從中斡旋,或可不致立即決裂。

袁世凱當然很清楚李鴻章不願開戰,所以說服他一邊增兵,派遣海軍,一邊請各國外交官從中活動,多做些工作,這樣才可能避免戰爭。

這期間,日軍不斷在仁川登陸。大鳥公使的呈文在6月15日送到內閣會議上,內容是“讓4000名士兵侵入漢城的理由難以找到,日本政府的這種措施隻能有損於外交關係,若政府為實現出兵之素誌,具有應付一切後果之決心,則不必顧及”。

陸奧複電說:“我軍駐留漢城乃最高目的,不惜采取任何借口。”

日本在朝鮮的負責人軟弱,而本國政府的首腦極強硬。中國正相反,在朝鮮的袁世凱不斷催促派兵,而天津的李鴻章是盡量回避。

袁世凱督促駐在牙山的葉誌超提督做出進入漢城的姿態。他認為:“日本人跳梁之意圖,在於防我。我若一振,則日本必自衰。”

“倒不必立即進駐,先散布我軍進駐的謠言,等對方行動後再動,豈不是更好。”

袁世凱似乎有點兒等得不耐煩了,但葉提督認為這事非同一般,自己難以決斷,便向李鴻章請示。

“超以為事先虛張聲勢,於事無益,反招致日本增兵。目前日本在漢城、仁川兩地,嚴密戰備,應如何處置?”

對此,李鴻章訓示:“移防漢城和仁川,易引起摩擦,不如移防馬山浦,彼地距仁川和漢城較近。事先勸說朝鮮王要鎮靜自若。萬一有事,可以馬山浦給予保護。將電告丁汝昌提督,率水師開赴馬山浦,汝等要通力合作。”

李鴻章當然在積極做各國工作。這時,駐日公使汪鳳藻報來了日本政府提案的詳細內容。共有5條,寫得頭頭是道,內容無可挑剔,如能照樣實施,對於朝鮮來說,實在是值得慶賀的。問題在於要中日兩國共同參與。有關朝鮮問題,清廷是不能與日本站在對等的立場上的。清政府堅持著宗主、藩屬關係,而日本則否定這種關係的存在。所以,這5條的共同提案,內容如何是次要的,隻不過把該列入的全列進去了而已。

就日本來說,提案是有意義的。內容姑且不論,對提案的反應如何,也壓根兒沒當回事,目的隻有一個——“使大軍停留在朝鮮的借口”,別無他求。

汪公使在接受提案、同意向本國轉達時,甚至說:“不管怎樣,我認為撤兵是先決條件。”提了一個問題以外的意見。

汪公使接到本國指示,正式答複日本,是在6月21日。

清政府列舉三項不同意的理由:

一、朝鮮的內亂業已平定,清軍已無必要代替朝鮮政府討伐亂軍。中日兩國所要協力鎮壓的對象已不複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