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鳥公使正在同袁世凱進行撤兵談判。
這時,一戶大隊已經開進漢城,駐防日軍達到1000人。大鳥、袁世凱采取了階段性撤兵這一現實的方法,意見趨向一致。即:日軍撤走3/4,留在仁川250名,清軍撤退4/5,留下400名,從牙山移防到仁川附近。一旦“亂匪”被掃蕩,即從朝鮮全部撤軍。
大鳥是認真的,而且非常坦率。
“混成旅團的先遣隊800人由一戶少佐指揮,正在仁川登陸。這是同進駐漢城的陸戰隊換防的兵員,是無法製止的了。不過,後續部隊如無必要,當然可以延期。我也盡力使他們不登陸。同時,請中國也不要調動牙山的部隊,並停止增派。”
對此,袁世凱答道:
“此刻最需要我們兩國同心合力,你說的話我原則上讚同,但需要請示政府。”
怎麼突然變得這麼軟弱了呢?一定有隱情!一向對中日問題抱悲觀論點的袁世凱,對大鳥的態度產生了懷疑。這時,袁世凱已經接到李鴻章關於根本方針的指示,即:平定朝鮮之變,遠不如防備日本重要。日本若撤軍,我清軍亦撤退。
1894年6月13日,舉行第二次會談。
“撤兵問題,已獲得本國政府批準。”袁世凱說。“已中止2000增援部隊的派遣,請日本方麵也命令後續部隊原船返回本國。”
“用電報已經來不及阻止後續部隊,但可以派人去仁川,同部隊指揮官聯係,總之,我們盡可能不讓部隊登陸。”大鳥說道。
似乎由於共同努力,雙方會談取得了成效。撤兵問題在原則上達成了協議。
這樣就能圓滿解決了嗎?第二次談判結束後,袁世凱送走大鳥,心裏還不踏實。
“談得不錯呀,恭喜!”唐紹儀這麼說,可袁世凱沒有表示同意。
“還需要悄悄地觀察一個階段才行!”今天的袁世凱已經不似往日,變得很穩重了。
然而,在談判的進程中,大鳥接到東京駁回他的提案的指令。
雙方的意見取得一致是在6月15日,隻等互換正式文本了。
李鴻章打電報給派遣軍,命令作好撤退準備,是在雙方會談當中的6月13日。
派遣軍總司令是直隸提督葉誌超,副司令是太原鎮總兵聶士成。他們正在仁川以南、成欽以西的牙山構築陣地。
李鴻章將和平的希望寄托在伊藤博文身上。他非常相信伊藤博文,他估計日本議會一定會阻止日本政府的亂闖。可他並不知道,連伊藤博文都被日本的陸奧(外相)那些野心勃勃的強硬派年輕人所巧妙地操縱了。
李鴻章心裏所強烈盼望的,是“戰爭無論如何也要避免”。對大清帝國的軍事力量和國際局勢的認識,他比其他人更客觀和清楚得多。
“整備歸裝!”這封電報沒有明言立即撤兵,但誰讀了都會想到是要撤兵。
李鴻章給牙山的葉誌超提督發出這封電報的同時,東京的駐日公使汪鳳藻的一封電報打到了天津。
“伊藤博文首相表明,在平定民亂以後兩國共同撤兵,但言外之意含混不清,似有駐留軍隊、協商善後措施之意。”
又是一個“言外”,李鴻章不能不懷疑了。好像不完全撤兵,而且,是被視為最穩健的伊藤隱約透露出來的!莫非也是為了防備政敵攻擊,不得不做些違心的事?李鴻章心想。
6月14日的閣僚會議上,李鴻章寄以希望的伊藤博文提議:“朝鮮內亂應由日清兩國軍隊共同合作,迅速剿平。亂民平定後,應由日清兩國向朝鮮派出委員,進行內政改革。”
伊藤博文隻是強調鎮壓內亂,卻隻字未提撤兵之事。
汪鳳藻算不上一個很有能力的外交官,但他卻能感覺並把握伊藤首相的“言外”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