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二章 治水計3(1 / 2)

前往【説0⒗】閱讀最新章節,手機訪問ωΑΡㄨiashu0⒗ ℃ó 求書、報錯請附上:【書名+作者】

慕容衝原本以為林若會讓已打過照麵的冷夙前來王府送信,而且按照無咎從無痕、無墨處傳回來的消息,三人之中,林若顯然是最信任冷夙的。不過至今為止,慕容衝仍是沒有想明白,一個手上沾滿鮮血的下第二殺手,竟然會甘心成為一個女子的護衛——盡管這個女子的魄力非一般人可以匹敵。

林若早已知曉了無痕和無墨的身份,這一點,慕容衝很肯定。至於這哥倆是不是在不知情的情況下,被林若套出了什麼線索,他也並不擔心。故而也沒有詳細地詢問無墨為什麼是由他來送信。

那一日敞開心扉的詳談,他對林若的敵意和成見少了許多,反倒是對林若的好奇,越來越深。

無墨候在一旁,沒有慕容衝的命令,他沒有多問一句,也沒有多看一眼。

書房裏極是安靜,隻有慕容衝撕開棕色的牛皮紙信封的聲音。

但信封拆開之後,裏麵卻是兩封信,一封寫的是“根治之計”,另一封寫的是“敷衍之法”。兩封信掂量起來,是差不多的厚度。

慕容衝不自覺地在腦海裏浮現出了林若俏皮的笑容,略一思索,將寫著“敷衍之法”的信封放在一旁,先拆開了“根治之計”的信封。

抖開厚厚的信紙,第一頁就隻寫了一句話:就知道你會先看這封信!

慕容衝心中一愣,沒想到自己的心思居然被這丫頭猜個正著!好奇心一起,便翻過第一頁,開始看正式的內容:

“孟子興王道,曾曰:‘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水利,乃民生之根本,國之大事。水利興,則國家興;水利亡,則國家亡。曆朝曆代,聖主庸君皆知此道。水利之事,攸關千秋社稷,然亦是權臣利吏中飽私囊之重要渠道也。”

慕容衝一邊看,一邊點頭。林若所言,一語中的。誰都知道,海壩海塘攸關百年基業,朝廷絕不允許有失。但也正因為如此,底下官員或者借機虛報騙取國庫銀錢,或者偷工減料中飽私囊,導致海壩海塘事故不斷。朝廷花了大把大把的銀子修築、修繕,但卻總不見成效。若是真有人把海塘海壩從建成之日起到如今的賬目核算一番,便會發現國庫填在這個無底洞裏的銀錢,足夠打造一座座純銀的海壩海塘了。

但是,從沒有人去算這筆賬,即便皇帝下定決心要去查,也會因為賬目冗雜繁瑣,經年累月,無疾而終。

可若真是要歸根結底,各地掌權的官員貪婪隻是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在於整個國家的政治結構。

不僅僅是東魯國,從漫長的封建時代形成開始,華夏大地曆朝曆代的政治結構都如出一轍:最頂層的掌握國家大權的帝王,下一層為皇帝服務並維係帝國運行的各級官員,最底層的平民百姓,以及夾在官員和百姓之間的極為龐大的一個政治群體:吏。

在秦始皇統一六國,建立第一個封建集權製國家之前,“吏”並沒有如此龐大的存在數量。因為分封製下,周子並沒有相對集中的王權,而各諸侯、大夫都有自己固定世襲的領土,而替大夫管理土地和百姓的則為家臣,家臣對大夫有更多的人身依附性,而大夫對家臣的控製能力通常很強,與後世官吏之間的關係大為不同。

可秦始皇改變了這一切。他“奮六世之餘烈,振長策而禦宇內,吞二周而亡諸侯,履至尊而製六合,執敲撲而鞭笞下”,隨後“廢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隳名城,殺豪傑,收下之兵,聚之鹹陽,銷鋒鏑,鑄以為金人十二,以弱下之民”。由此開始,官職體係開始製度化、體係化、職能化,官員也不再世襲,地方統治者的權力也開始短暫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