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7章 孩子成長不可缺少的“養料”(3 / 3)

同時,在社交活動中往往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如果你給孩子貼上壞的標簽,他就會把自己歸到表現不好的孩子那一類,經常和那些孩子待在一起,這又會加重孩子的不良傾向。

所以,父母對有缺點、壞習慣、壞行為的孩子,千萬不能動輒貼上壞的標簽。相反,要從各方麵去觀察,用放大鏡盡力找出孩子的優點,時刻看到他們的進步,用好標簽去鼓勵他們發揚優點。那麼,“笨孩子”就有可能悄悄地變成“聰明孩子”,收到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

有一位出色的班主任,當他接過一個所謂的差班後,並不曾把孩子們招集來先訓斥一翻以示自己的威嚴,更不曾對這個班級破罐子破摔來個不管不問,而是打印很許多封信,發給班上的同學每人一封,要求大家每人複製一份給父母寄去。

這是封什麼樣的信呢?上麵寫著:“最近,我比以前大有進步,我變得守紀律了,聽話了……”“我的學習比以前好多了……”“我一定珍惜這個小小的開始,一定要繼續努力,爭取新的進步……”

果然,按照班主任的要求,大家都把信寄出去了。班主任在班會上對大家鄭重表態:“雖說這封信是我寫的,但我堅信,這一定會成為現實!”

此後,每過半個月,這位班主任都要起草一封類似的信讓孩子寄出。最後,一個奇跡也就悄然出現了,由於這些信的作用,同學們都變了,而且,即使是最淘氣的那幾個所謂“壞孩子”,也在努力改變著自己。

故事中,那些後進生為什麼會有如此大的改變呢?原因就在於信在起作用。“我進步了”、“我守紀律了”、“我的學習比以前好多了”。換一種說法,就是那位出色的班主任,給他們身上貼上了“進步”、“聽話”之類的好標簽。於是孩子們就在不知不覺中按照標簽上的“暗示”,朝著標簽所示的方向前進。標簽是一種巧妙的暗示與鼓勵,做父母的千萬不要低估它的神奇的導向作用。

父母隻有恰當地運用好“標簽效應”,才能幫助孩子獲得好成績,讓孩子成長得更加自信。

首先,父母要經常性地給孩子貼正麵、積極的“標簽”。用欣賞的眼光看待孩子,讓孩子在父母的正確鼓勵引導下成長。

其次,對孩子要少貼或不貼負麵、消極的“標簽”。孩子是靠父母的評斷來認識自己的,如果孩子忽然發現自己在父母的眼裏是那樣的不堪造就,他們會難以承受這種打擊,日後極有可能以心灰意冷的態度對待學業、對待生活。

最後,讓負麵的、消極的標簽產生正麵的效應。這就是要讓孩子能夠理解所貼標簽是不是客觀、公正的,並不斷培養被孩子的獨立性要比較強。要知道,孩子畢竟是孩子,其年齡越小,對於成人的說法越易於認同,也就是他並不容易分辨成人說的是不是客觀、公正。同時,正處於成長階段的孩子,其獨立性是有限的,即使覺得父母不公平,也不容易產生“你說我不成,我就做得更好給你看”的想法。所以,父母要培養孩子的獨立性,讓他們逐步知道好與壞、善與惡、愛與憎,從而培養他們正確的情感、態度、價值觀,促使他們正確認識世界、認識自我。

世上沒有教不了的孩子,隻有不稱職的父母和教師。多給孩子一些愛,多對孩子用心一點吧!你會發現每個孩子都是那麼的出色,都是那麼的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