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2章 曆史的角落——外篇(2)(2 / 3)

乍一說,讓人似乎有些摸不著頭腦,這韓信不是有“人傑”之稱麼,怎麼到了這裏就成了沽名釣譽之徒呢。答案很簡單,幾乎沒有人質疑過韓信近乎戰神一樣的地位,他的一切都被籠罩在“兵仙”的光環之中。在這光環的襯托下,他的優點仿佛被放在了高倍顯微鏡下一樣,放大何止百倍,而他的不足不單不被人關注反而卻被美化。這其中的原因很簡單,人們對勝利者總是過於寬容,寬容到對其缺點視而不見。這也得益於韓信站對了立場,選擇了勝利者一邊。倘若他追隨的不是劉邦而是其他什麼人,最終以失敗者的身份收場,恐怕他得到的評價就會是另一種情形。

在那個風起雲湧的大時代中,可稱得上傳奇的人或事數不勝數。僅僅以韓信的生平事跡來看,如果沒有人口相傳時的添枝加葉,或是沒有經過人為的渲染,他根本算不得什麼傳奇。之所以將其神化,這與大眾的喜好有關。人們總是喜歡那些富有神秘色彩的內容,而且願意以此為談資。

簡單地說,在後世人的心目中,韓信這名字就代表了神一樣的地位,沒有人願意相信,在泥塑木雕的外殼下,是一個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人。

大道理多是刀筆吏精心閹割後的加工品

韓信的軼事中,最為人津津樂道的是忍過“胯下之辱”。這個典故發生在韓大將軍尚未發跡之時,那是他還是未及弱冠的少年郎。這個故事的原始版本是這樣:說淮陰城裏有個年輕的屠戶,看韓信不順眼,有一次在路上碰巧與韓信走個麵對麵。他攔住韓信說,別看你小子成天總拎著把劍,到處充英雄裝好漢,其實是個孬種。你要是不服??看著沒,我手裏有把匕首,有種就拿它攮死我,要是沒那個膽,你就老老實實地從我褲襠底下爬過去。麵對這種當眾的挑釁羞辱,韓信沒答腔,也不正眼看那個屠戶,趴在地上順從地從屠戶的褲襠底下爬了過去。若幹年後,韓信衣錦還鄉,不僅沒報複這個屠戶,還說這屠戶是“壯士”,招到自己的軍隊裏當了中尉。過後韓信對身邊的人解釋說:當初他侮辱我的時候,我難道不能宰了他嗎?宰了他沒有價值,所以我忍受了一時的侮辱才成就了今天的功業。

這故事還有些其他版本,但是內容上大同小異,就不做多餘的介紹了。由於我們不是當事人,很難準確地描述當時到底是怎樣一回事。事實上,即便是當事人,因為立場的不同,所講述出來的故事也各不相同。原因很簡單,沒有人能做到絕對客觀,哪怕是與自己的利益並沒有衝突。受認知和立場的局限,每個當事人在用語言或文字複述一個場景之時,都會有意無意地略掉自己不關注的信息,哪怕他主觀上想盡力地還原事情的原貌。所謂“一千個人眼裏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其道理與這有幾分相似。

之所以這“胯下之辱”的故事能被後世廣為流傳,是因為它總被作為“小不忍則亂大謀”這一道理的注腳。然而這道理與故事兩者之間的關聯又如此脆弱,甚至經不起半點稍有力度的推敲。事實上,我們生活中有著太多斷章取義的“大道理”——那些可以總結出“大道理”的素材,往往都是經曆過刀筆吏精心閹割的加工品。

遠了不談,僅以韓信這個故事做樣本,就可以找出若幹個靠不住的依據。若不信,請繼續跟著我的思路往前走。

就史而言,韓信在項梁渡江前,是個遊手好閑的二混子,既沒有正當職業又沒有合法生意,惟一的謀生手段是東家蹭吃西家蹭喝,曾經跑到一個亭長家一連蹭了幾個月的飯,直到把人家蹭煩了,出了變相的逐客令才算罷了。

此後,韓信經常餓著癟肚子在護城河邊上釣魚消磨時間,有一次遇到個洗衣服的大娘,大娘不忍心看他餓的可憐相,於是就給了他飯吃。一連吃了這大娘幾十天飯,韓信終於樂不可支地開口道謝,給這好心的大娘畫了個餅,說要好好報答她。結果老大娘不買賬,非常不高興地說,我是可憐你,還圖你報答?虧你是個男人,連自己都養活不了。

在受過大娘的救濟之後,才發生了胯下之辱的故事,再之後,才是韓信追隨渡江的項梁投身軍中。

請看客們不要嫌我囉嗦,之所以交代這些人所共知的背景,是為了理出個時間線,讓大家更為精準地看清楚事情發生的時間和次序。如果僅僅看了這些,可能隻是覺得,韓信當年曾經落魄過。本著“英雄不問出處”的原則來看,這也沒什麼大不了的。可是從來沒有人細考究分析過,當時的韓信是多大年紀,生長於什麼樣的生活環境,受過什麼樣的教育??以現代人文科學技術的觀點來看,這些要素從客觀上反映了一個人的基本素質,輔以其生活經曆的素材,完全可以作為甄別其處理具體事務特點的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