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十八大之前,人們對中國未來要走什麼路有過一番熱論。中共十八大得出了結論:繼續改革開放。新任總書記習近平在深圳鄧小平當年走過的路上提出,“改革不停頓,開放不止步”。
下一步的問題是,用什麼方法來推進改革開放?
摸石頭過河、頂層設計與地方首創
從經驗看,有過幾個辦法。改革開放早期提出摸著石頭過河,那是20世紀80年代的改革方法論。最早與農村改革有關。十一屆三中全會前後,很多地方因農民常年貧困和吃不飽飯,在底層發生了包產到戶。安徽、四川等地針對這個現象,作了調查研究和分析,製定了地方政策支持變革。然後,中央連發五個1號文件給予承認和肯定。這是第一個典型的摸著石頭過河。
第二個摸著石頭過河的是民營經濟。溫飽問題基本解決後,過去在公社體製下磨洋工的農村剩餘勞動力往哪兒去?國家和集體辦的企業可沒有這麼大的吸納能力,於是民營經濟提上日程。最早的民營經濟也是從底下冒出來的,廣東的陳誌雄包魚塘、蕪湖的“傻子瓜子”,都涉及雇工經營。過去的理念對此完全不能接受,以為與社會主義水火不容。當時中央高層的看法也不一致,所以要多看一看,到1987年才給予政策上的承認。
改革進城之後,遇到的問題複雜了,牽一發動全身,所以大體在1986年的時候,開始對整個國民經濟體製,包括物價、稅收、商業、進出口、財政體製等等,考慮相互聯係,準備綜合性的總體改革方案,國家還專門設立綜合改革方案辦公室。十二屆三中全會通過的體製改革決定,就比較係統了,鄧小平說他的印象是一部新的政治經濟學。當時還沒有“頂層設計”這個詞,但已經有了這個內容。同時,係統的政治體製改革也提上日程,十三大前在中央直接領導下對此作了大量係統的調查研究,準備了方案,提交給十三大討論通過。
到了20世紀90年代,特別是鄧小平南方談話提出了市場經濟問題,涉及的體製麵更為廣泛,後來有了十四屆三中全會通過的50條,確定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目標,提出要讓市場機製成為資源配置的基礎。
又過了十多年,應該是製定“十二五”的時候,正式提出來“加強頂層設計”,意思是改革不能互相打架,不能這裏通了那裏又不通,要有通盤考慮。
這些經驗都很有意義。其中有一個問題值得思考,為什麼幾次通盤規劃改革,還要一次次地再發動?究竟是原來的設計不全麵,還是實施中遇到阻力就擱置了?現在看,改革目標的確定、方案的設計以及改革的實施,是互有聯係的三個環節。目標要明確,不能搖來搖去;方案要係統和全麵,考慮周詳;實施則要看環境與時機,選好突破口。
直麵露出水麵的石頭
還要看到,現在已不是20世紀80年代、90年代,也不是新世紀初的局麵。中國啟動改革30多年了,出現了好多新情況。無論中央還是地方,基層、民眾、企業、各類組織,都遇到新問題,特別是年輕人得到的信息、他們的訴求、權利意識和對社會問題的看法,跟以前大不相同。
可不可以說,現在不光是執政者自上而下摸石頭,設計方案推進改革,水麵上也露出了大大小小一些石頭,天天在考驗決策者?很多滿尖銳的問題,其實露出水麵很久了,究竟要不要麵對、怎樣麵對?有時候是一類現象,反複出現;有時候又是一個突發事件,像水麵上丟下塊石頭,牽動方方麵麵,引起全社會的關注,要求做出回答和反應,看政策製定和體製形成,能不能從中吸收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