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載人航天(1)(1 / 3)

“阿波羅”計劃

簡單地講,“阿波羅”計劃是由美國製訂的一項龐大的空間研究和發展計劃,目的是實現人類登月。

這項計劃是有史以來人類所製訂的最大規模的科學技術計劃,從計劃開始到最後一次登月結束曆時約11年。它先後動員了4.3萬名工程師和科學家、2萬多家企業、150餘所大學和80多個科研機構,耗資255億美元。其參加人數之多,耗資之巨舉世無雙。它所帶來的成果之豐難以計數,它不僅開辟了人類通往月球的道路,同時對於天文學研究,對人類探測更廣闊的宇宙深空提供了信心和力量,鼓舞人類去探測更遙遠的星空。

使用“阿波羅”作為登月計劃的名字,是基於這樣的緣由:阿波羅是古希臘神話中的太陽神,他掌管詩歌、音樂等方麵的職權,代表著光明和希望。他和月亮女神阿爾特米斯是雙胞胎。起名“阿波羅”計劃表達了美國登月的決心,也包含著虔誠請求太陽神保佑成功的含義。

“阿波羅”計劃的確定經過深思熟慮和專家們的充分論證與支持。一方麵,當時宇航科技的發展,尤其是火箭技術和載人航天的出現,已具備了登月的條件。另一方麵則和當時美蘇航天競爭中美國麵臨蘇聯“領先”的嚴峻挑戰,促使美國當時的總統肯尼迪果斷做出登月決定。

“阿波羅”計劃確定後,接下來要製訂切實可行的登月方案。專家們當初提出了五種方案。

第一種方案是“直接登月法”,使用超大型運載火箭把宇宙飛船發射到繞月飛行軌道上,然後飛船開動製動火箭,從軌道下降,慢慢地在月麵軟著陸。

當航天員在月球勘探完成後再點燃飛船上的火箭返回地球。這種方案的優點是簡單、直接,但需研製超大型運載火箭,無論從技術上還是經費上難度均很大。

另外,宇宙飛船降落時的安全性也是個問題。

第二種方案是“地球軌道交會法”,將登月飛船分成五部分,用較小的火箭把它們分別送入環繞地球的軌道上,再由航天員將沿軌道飛行的五個部分組裝成飛船,飛往月球,返回地球時先飛回地球軌道,與等候在那裏的另一艘宇宙飛船對接,然後進入大氣層返回地麵。此方案的最大特點是不需要使用超大型火箭,但是要求5次分開發射,在時間上不允許有絲毫偏差,才能順利組裝起來,否則後果不堪設想。

第三種方案是“加油飛機法”,先送一加油飛機進入地球軌道,作為登月飛船的“軌道加油站”。當宇宙飛船進入軌道後,在那裏加注所需燃料,再發動火箭飛向月球。這種方案也可以避開超大型火箭的使用,但要在軌道上加注液氫燃料也是非常危險而複雜的。

第四種方案是“月球表麵會合法”,先用不載人飛船將部分燃料和供應品送上月球,待航天員登上月球後,在返回地球時,添加已送上月球的燃料等物品。但該方案仍然危險性極大,因為航天員降落地點若離供應品太遠則無法使用,還有可能供應品已損壞,如不能使用就無法返回地球。

第五種方案是“月球軌道交會法”,利用“土星”5號運載火箭將3名航天員乘坐的飛船送入地球軌道,然後飛船和火箭分離,飛船經慣性飛行3天後進入月球軌道,其中兩名準備登月的航天員就進入登月艙(飛船由指令艙、服務艙、登月艙3部分組成),並和指令艙分離,靠登月艙上自帶的製動火箭降落到月麵上,返回時,兩名航天員登上登月艙發動火箭與指令艙會合,逐步將登月艙、服務艙拋掉,返回地球。

經過專家們細致、認真、比較後最終選擇了第五種方案,它設計巧妙,回程時重量又大大減輕,是最有希望實現的。在攻克了無數個困難後,“阿波羅”11號飛船終於在1969年7月20日成功登上月球,2名航天員阿姆斯特朗和奧爾德林報告“著月了”,這是人類第一次踏上月球。整個“阿波羅”計劃共發射了17艘飛船,其中“阿波羅”11~17號都是進行載人登月的,除了“阿波羅”13號“有驚無險”

順利返回地球外,其餘6艘“阿波羅”飛船均成功登陸月球。

最早飛上太空的宇航員

1961年4月12日,在人類航天史上,這是具有開創性意義的一天。上午9時7分,蘇聯“東方號”載人飛船在蘇聯哈薩克中部的拜拜努爾發射場發射升空,飛行108分鍾後,於薩拉托夫州捷爾諾夫卡區斯梅洛夫村附近著陸,其間共飛行40868.6千米,最大飛行速度28260千米/小時,最大飛行高度327千米。這是人類有史以來的第一次載人航天飛行,蘇聯宇航員尤裏·加加林,“東方號”的唯一乘員,從此作為第一位飛上太空的人而永載史冊。

加加林1934年3月9日出生於蘇聯斯摩棱斯克州格紮茨克區的一個農民家庭。1951年,他以優異成績畢業於柳別爾齊職業中學,成為受訓”金工人並繼續在薩拉托夫工業技術學校學習,業餘時間學習飛行。1955年以優異成績從工業技術學校畢業後,開始在奧倫堡航空軍事學校學習飛行,1957年參加原蘇聯軍隊,並成為原蘇聯北方艦隊航空軍團的一名殲擊機飛行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