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色素沉著
肝硬化、肝癌晚期、黑熱病、瘧疾以及服用某些藥物如砷劑、抗癌藥等亦可引起程度不同的皮膚色素沉著。若僅在口唇、口腔黏膜和指、趾端的掌麵出現小斑點狀的色素沉著,往往見於胃腸息肉病。
護膚,煥膚真能改善皮膚嗎
現代人非常注重皮膚的保養,特別是女性,通過美容護膚來養護容顏、留住青春是每個女人的終極夢想。但是,簡單的護膚、煥膚真的能達到美容的效果嗎?關於這個問題,我們首先應該深入了解一下什麼是“皮膚”。
徐文兵先生在他的《字裏藏醫》一書中,對“皮膚”的含義進行了深入闡述。他認為“皮”與“膚”隻是近義詞,這兩個字的含義是有區別的。《黃帝內經》裏有一段黃帝與岐伯的對話,翻譯過來就是黃帝問:“人不停地發抖、打寒戰是什麼原因?”岐伯說:“是因為外來的寒氣侵襲停留在皮膚之間,人的陽氣不足,所以會出現打寒戰、起雞皮疙瘩,治療應當補各個陽經。”徐先生認為,寒氣侵襲人體的時候,如果隻停留在皮的層麵,人隻會惡寒,對風冷特別敏感,如果通過加衣被、關門窗等仍不足以抵禦,寒氣就會進一步深入皮膚間,這時人就會不停地發抖、打寒戰。
《黃帝內經》中還有一段對話,黃帝曰:“膚脹何以候之?”岐伯曰:“膚脹者,寒氣客於皮膚之間,然不堅,腹大,身盡腫,皮厚,按其腹,而不起,腹色不變,此其候也。”這裏明確提出了皮與膚存在“之間”,可見這兩者的確是不同的。
徐先生說:皮就是表皮,是覆蓋在身體表麵,與外界直接接觸的人體組織,也是毛發生長的地方。“皮之不存,毛將焉附”,說的就是皮毛的關係。
“膚”的繁體字為“膚”,是象形、會意字。就是皮下覆蓋的組織,也就是皮下脂肪、津液毛囊、汗腺,是介於皮肉之間的組織。
“皮”與“膚”隻是近義詞,含義不完全相同,我們不能因為“皮”、“膚”經常連用,就把它們看成一個意思。人們常說“膚淺”、“切膚之痛”、“體無完膚”,這裏的“膚”就是表皮的意思。而“肌膚之親”,就是說比表皮的接觸更深的關係。《易經))裏說:“臀無膚,其行次且。”也就是說屁股沒脂肪的人,走路都不好看。如果把“皮”、“膚”理解成同義詞,這句話就不好解釋了,屁股上怎麼會沒有皮呢?現代人用“豐乳肥臀”概括性感體態,描述的就是健康的皮、膚、脂、肉充盈的身體。
弄清楚“皮”、“膚”的具體含義對中醫實踐是很有意義的。按照中醫理論,肺主皮毛,肺與大腸相表裏,所以表皮的問題應該從肺氣、衛氣著手解決,一般不涉及營血。而膚的問題直接隸屬於三焦、心包。這是有明顯區分的。
我們經常見的脂溢性脫發、青春痘,都是屬於膚的毛病,是油脂代謝出了問題,應該從心包之火和三焦痰濕上麵去治,跟肺沒有關係。人在衰老過程中出現的麵色無華、頭發枯落、皺紋叢生,也是膚的問題,涉及三焦和元氣。而平時的護膚、煥膚更多的隻是停留在“皮”的層麵,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問題,所以皮膚問題、衰老還是會發生,這種表麵上的功夫起不到真正的美容作用,深入到膚的問題隻能靠內部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