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麵部的科學保健 從耳朵上就能觀察出心髒的狀況
中醫認為:“耳主貫聰而通心竅,為心之司,為腎之候也。”“黃帝內經》中也有“視耳好惡,以知其性”的記載,並認為耳與經脈有著十分密切的聯係,十二經脈都直接或間接地經過耳朵,所以有“耳者,宗脈之所聚也”的說法。清代張振塑的《厘正按摩要術》中也有“耳珠屬腎,耳輪屬脾,耳上輪屬心,耳皮肉屬肺,耳背玉樓屬肝”的說法。現代醫學也發現了耳朵與人體器官的對應關係,並確認了80多種內外科疾病與耳朵的變化有關係,所以人體有病時,耳朵就會有反應。耳朵的形態、色澤和紋路的變化都能反映人體的健康狀況。
關於耳診,很多中醫書籍中都有記載,我們在這裏隻說一點,就是“冠脈溝”。冠脈溝是耳垂上的一條紋路,是判斷冠心病的有效指標。如果耳垂上出現了這條紋路,就說明有患冠心病的可能,紋路越清晰說明問題越嚴重。
倫敦一家醫院的主治醫生拉金達拉·夏爾馬也認同這種判斷。他說:“耳垂裏有很多毛細血管,這些血管如果不能吸收到適量的養分,就會凝固,皺紋就會形成。年輕人耳垂上出現這種皺紋,應去做心血管檢查。”拉金達拉·夏爾馬隻提到了年輕人,其實,這個征兆對老年人也同樣適用。
現在,耳診在西方國家也已經流行起來。西方國家越來越認可中醫,中醫耳診療法已經成為一些社會名流競相追捧的治病法寶。遺憾的是,這本來屬於中華瑰寶的東西在我們自己的國家卻沒有受到應有的重視,這實在是一大損失。
耳朵能夠反映腎的盛衰
曆代醫學專著多有關於“察耳”、“望耳”、“觀耳”、“診耳”的記載。《靈樞。本髒篇》雲:“高耳者腎高,耳後陷者腎下,耳堅者腎堅,耳薄不堅者腎脆。”王明鑒《證治準繩》日:“凡耳黑,皆為腎敗。”人的體內器官組織發生病變時,在耳朵的特定部位就會產生相應的變化和反應。
中醫認為,耳郭較長,耳垂半滿,是腎氣盛健的象征,腎氣充足者多健康長壽。
耳郭出現粗糙不平、有棘突狀的結構,常見於腰椎、頸椎骨質增生等疾病。
耳垂上有一條自前上至後下的明顯皺褶的斜紋線,常見於冠心病、心肌梗死、高血壓等疾病。
耳垂肉薄呈咖啡色,常見於腎髒病和糖尿病。
耳輪色白且:耳薄麵白,多見於突遭寒冷刺激以及病情垂危之人。正常耳朵的顏色紅潤,變成他色必有病因。如果耳薄麵白,是嚴重腎衰的表現,因為中醫認為腎開竅於耳。結合其他有關症狀,例如毛發枯萎、齒落腰痛等,就構成了病危之征。在此疾病的醫治過程中,如耳朵變白,應當提高警惕,以防腎氣衰敗、生機枯竭。
耳朵瘦小,甚至枯萎,多見於嚴重的體能消耗疾病以及病程的後期階段。中醫認為,這是由於精氣不足,其表象多為腎精虧損或者腎陽耗竭。本症如拖延日久,精氣消耗殆盡,極易造成衰竭現象,故病情危重者應住院進行治療。
耳屎可不是垃圾
有人非常喜歡掏耳屎,沒事的時候就會找個火柴棍或掏耳勺甚至是用自己的手指在耳朵裏掏來掏去,似乎掏耳屎是一種享受。殊不知,這是一種不健康的做法。因為,耳屎根本不用掏,它不僅對我們的耳朵沒有任何害處,相反還有很好的保護作用。對於耳朵來說,耳屎可謂一寶。
耳屎是人體耳道內耵聹腺產生的油脂性分泌物,又名耳垢。從物理性狀看,耳屎通常呈淡黃色蠟樣幹片狀物質,味苦,不溶於水、酒精或乙醚;從化學分析來看,耳屎含有油、硬脂、脂肪酸、蛋白質和黃色素,還有0.1%的水以及少許白堊和鉀、鈉等元素。古本草稱耳屎為“耳塞”,常入藥,用於癲狂鬼神及嗜酒,足傷手瘡(抓瘡傷水),蛇、蟲、蜈蚣蜇,破傷風,小兒夜啼驚熱等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