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章 中國文化中國人 (3)(3 / 3)

這話在春秋戰國時可以隨便說,在大一統國家之下還能這麼瀟灑嗎?這不明擺著是煽動造反嗎?所以,元璋在百忙之中抽出時間,把孟子書中看著不順的字眼去掉多處——刪去85條,剩下170多條,取名叫《孟子節文》,給各學校做教材。孟子如果泉下有知,說不定會給元璋一句“望之不似人君”的評語呢。為了叫大家都做乖孩子,元璋治下的各級學校,上至國子監下至地方鄉村小學,校規都是極其嚴格的,立臥碑貼條款,嚴禁學生逾規。最不可思議的一條規定是,“軍民一切利病,並不許生員建言”。一句話,學生隻管讀被刪節後的聖賢書,無資格開口論國事。元璋是個識字不多的皇上,識字不多,還有這麼多心眼,何況識字多的統治者呢?總之,在統治者的調教下,讀書人“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隻讀聖賢書”。來到公眾場合,茶店裏酒樓裏更是有“莫談國事”的封條時刻在提醒你管好自己的嘴巴。當然,嘴巴閉上了,還有眼珠呢,有那不老實的,就開始玩“道路以目”的花招了。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武帝手下的張湯獨創“腹誹”罪——我看你骨子裏反我,於是這“道路以目”也不行了,沉默權都沒有了,大家隻好學祥林嫂,眼珠間或一輪,表示還算個活物。

第三,小民也沒有傻到骨子裏,也知道當主子比當奴才好,心裏也有不順的,可表麵上不順又不行,就成了猾奴。西方學者概括中國的封建社會為:皇帝裝模作樣地統治,百姓裝模作樣地順從!馬基雅維利也有類似的話:為君者不必真信教,但不可不表麵上假裝篤信;百姓,為奴者不必真順,但不可不表麵上假裝順從。此話對極,其實真傻真順的沒有幾個,連悟空那小猴子都知道皇帝輪流做,明年到我家呢,相形之下,小日本那才叫傻呢,又是革命又是運動,皇室血統都沒個變化,哪像我們?一會兒姓劉,一會兒姓朱,一會兒又姓趙的,熱鬧極了。始皇出巡,百姓皆撅臀俯地,可是在這撅臀俯地的民眾當中,我們分明聽到了項籍的心聲——彼可取而代也!也聽到了劉家劉四小(劉邦名劉季,古代按伯、仲、叔、季排兄弟大小,估計就是四小了)的嘀咕——嗟乎,大丈夫當如此也!也許,正是由於大量的猾奴存在,統治者才有了根本性恐懼——王朝的安危與自己龍墩的穩當才是天下第一要務!

總之,封建的專製體製導致中國民眾的愚、順、猾,這些東西,如果隻在自己內部圈子裏運作的話,我們看到的便是封建王朝的一輪一輪的循環,一旦遭遇全新的敵人——西方殖民者,中國上層與下層,便一起措手不及,在上者,不知國為何物,在下者,更不知國為何物。至於夷族統治,曆史上就不是沒有經曆過,不管誰坐龍墩,還不是照樣當奴才?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反正燒的是皇帝那小兒的後花園,與百姓何幹?反正百姓也不知道那裏麵到底都是什麼玩意兒,所以,我懷疑龔孝拱給英法聯軍領路時,那小子也是理直氣壯揚眉吐氣的,小子可能以為自己是在做好事!

有集權,就沒有公民。如何判斷公民?盧梭在其《社會契約論》裏說:公民關注個人自由,臣民關注整體的和諧。此話在今天仍對我們有啟發意義。我們呼喚公民,呼喚公民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