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鍔這一邊的嘩變,沒有人知道,甚至就是同為護國軍的其他幾部軍隊也無人知曉,但是說起來,這一次的嘩變確實凶險異常,若非是朱德後來力挽狂瀾,恐怕這嘩變真的有可能就要進一步的成為兵變了。
如果蔡鍔這一部護國軍兵變的話,那麼其他幾路肯定也是作鳥獸散,如果那樣的話,這護國軍也就算是瓦解了,那討袁的大義之舉,自然而然也就不複存在了,如果真是那樣的話,這個國家恐怕要麵臨的就是無法預計的災難了!
北,京,袁世凱官邸,雖然此時袁世凱再一次接到了戰報,說田成良駐守的晃州丟失,田成良身死,但是介於其尚有嶽彪率軍退守蜈蚣關,所以由此來看,晃州之戰尚未結束,而且也算不得晃州徹底兵敗。所以由此對比之前敘府城的戰報,袁世凱還是感覺不錯的,至少這一次沒有像上一次一樣,一敗塗地。這也許就是說明了,其實北洋軍還是非常有實力的,而護國軍之所以三戰連捷,全是因為一鼓作氣的氣勢,隻要他們遇到了挫折,那麼這股士氣一散,這護國軍也就該冰消瓦解了。
照理說,這樣的情況下,袁世凱應該高興才對啊,可是此時的他竟然還是滿麵的愁容,而且比之昔時更為嚴重,這到底是因為什麼那?原來是二十一條的問題,開始發酵了。都知道,袁世凱稱帝之前,與日本簽訂了二十一條條約,這樣一來,日本人才會選擇在國際上支持袁世凱同時也參與到中國的內政中來,用日本的駐軍來壓迫其所在地的北洋軍,使得他們不敢輕易的反對袁世凱,同時也讓他們不敢輕易的動兵討袁。之所以在最開始的時候,討袁的隻有蔡鍔的護國軍一路,而其他的各省將軍,多是通電、聲援,其實這與日軍的駐紮也是有著分不開的關係的。
袁世凱一直都知道,這個二十一條的問題,以及日本人對自己的支持,這都絕不是免費的,這與這個費用嗎,自然就是二十一條了,不過那個時候袁世凱一心稱帝,所以對於二十一條的問題也就暫時性的選擇了忽略,而日本在那個時候,雖然知道袁世凱並沒有執行二十一條,但是介於國際壓力也不敢輕易催促可是現在的情況不同。
護國軍兵分三路舉兵討袁,而且三戰三捷,這不單單是對前線司令大帥曹錕的一種壓力,同時也給了袁世凱這個洪憲政、權狠狠的一個耳光,同時在一定程度上,也導致了那些原本觀望的將軍們,有了假如護國軍的打算,這樣一來的話,對袁世凱,就是非常不利的了,同時,也正是因為如此,給了日本人機會,使得他們有機會合理的會麵袁世凱,然後以幫助其打擊護國軍作為交換的條件。
迫使其執行二十一條條約,麵對這樣的情況,袁世凱又如何能夠不愁那?其實這是一個選擇題,而且這個選擇題是單選的,且答案隻有兩個,其一,就是袁世凱即刻宣布之前的稱帝電文作廢,恢複國體,而後向天下人致歉,這樣一來的話,他還是他的大總統,至少短時間內他是無法“引咎辭職”的,然後護國軍就此罷兵,他給予蔡鍔及護國軍一定的補償、撫恤,同時向護國軍表彰其行為,證明護國軍之舉動,乃是護國之義舉,這樣一來的話,不但戰事平複,而且袁世凱還能在天下老百姓的眼裏買一個好,同時段祺瑞、馮國璋這樣的北洋重臣,也會回到他的身邊,與他同仇敵愾,以對付日本人的壓迫威脅。
而第二個選擇正好與此相反,那就是袁世凱即刻於日本人協商,要求日本人即刻出兵,打擊護國軍,同時他會命令曹錕部即刻撤出戰場,然後原地駐紮,將戰場交給日本軍人,這樣一的話,相比之下,護國軍是根本無法抵擋日本軍人的攻擊的,而留曹錕及其部下原地駐紮也是為了監視日本軍隊,這樣一來,前有護國軍的誓死抵抗,後有曹錕八萬餘人的監視,日本軍人即便是擊潰了護國軍後,也不敢有什麼僭越行為,畢竟那曹錕手下的八萬北洋軍也不是吃素的。
當了那個時候,假如戰事平複,而日本軍人卻不肯撤出的話,那袁世凱也能夠調動曹錕部迫使日本軍人撤離,所以這不會存在日本軍人滯留而後為禍的情況。但是這樣一來的話,那麼袁世凱就要立刻且嚴格的執行二十一條條約,或者說,是執行多次修改之後,盡最大努力挽回損失的“民四條約”。
這就是一道單選題,因為這兩個答案是完全相悖的,其實看起來,袁世凱應該知道自己如何選擇,但是沒有辦法,這就是對於權力的癡迷吧,麵對這樣的一個問題,袁世凱竟然做出了一個詭異的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