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4章 在“稗史”中喚醒的詩歌語言(2 / 2)

有大柏樹,烏桕,皂角,夜合歡

有陰地,有刻著先妣先考的石頭

有深草,野兔子,黃鼠狼,菜花蛇

有石板路,灌木,紫藤,馬蜂窩

有打掃得幹淨的院子

有臥牛

有寺廟,有小婦人上山燒香

僧人下山化緣,他側著身子

從她身邊走過

有布穀鳥,叫一聲

女人就起床了

叫一聲,男人就出門了

有花轎,有迎親小樂隊

有紅蓋頭,大朵朵花衣裳,花被子

鄰家有女,十六七歲就嫁人了

有艾葉,菖蒲,雄黃酒

回家來的小姨媽有病,夜裏盜汗

土牆上有竹子影子

空氣有淡淡的中藥味

天黑了怕鬼

他們在月亮壩裏說故事

把小孩子嚇著了

把自己也嚇著了

有寧靜

在花朵和黑夜的骨殖裏

詩歌猶如一係列電影鏡頭,聚焦到“那時”,一段遠古氣息的時光。先是用“搖”的手法,環視全景,然後鏡頭前推至“小院”、“臥牛”,近景、特寫,漸漸現出人與物。整首詩好像一個節奏舒緩的長鏡頭,呈現了從早到晚一天的生命形態,然而不事渲染地泄露出一生的底色。“那時”一詞,富有距離感,而詩境卻是非常質實、逼真的,營造出的詩意是現場感的,遠鏡頭何以獲得如此質實的效果?乃詩人的心靈近也。讀這樣的詩歌,我們浮躁的生存會沉靜下來,在詩中找尋我們靈魂的寄居地。

如果說《那時》是對靈魂的遠古形態實施的一次長距離生命輻射的話,那麼,《一個人在樹下》(2008.10.29)則是內斂的生命聚焦。

一個人在樹下

坐著

兩手空空

抱著

目光在遠處

寸寸脫落

遠山

河穀

村寨

草坪

紛繁的花

及至久遠的事

親近的人

在他的內心轉暗

收緊

及至黑色的隱語

一塊石頭

在邊上

坐著

抱著

比他把自己抱得更緊

這是21世紀誕生的一塊“石頭記”,是喧囂時代的一次靈魂的反芻與自我觸摸。他內心的“遠山、河穀、村寨、草坪、紛繁的花、久遠的事”,反襯出這個時代“一片白茫茫大地真幹淨”的靈魂境遇,以及這種境遇下“內心轉暗、收緊”的悲劇,“一塊石頭/在邊上坐著/抱著/比他把自己抱得更緊”,被收緊的孤獨之心昭然於詩。詩境完全是古典的,詩思卻是現代的。

讀安遇的詩,我們能夠獲得一種把自己的靈魂放低並且安妥的力量,這便是他的人生曆練和文字曆練的結果。他沒有把語言放在曆史的熔爐裏蒸發得呈現出喧囂與猙獰的麵目,而是對宏大的曆史抒情進行疏離,告別意識形態話語方式,謙卑地向“稗史”致敬,向自己的內心世界探觸。他在“稗史”中喚醒的詩歌語言,才是真正的“生長的、活動的、新鮮的、幹淨的”

(《今天我要帶著一個句子出門》)。他的生命與他的詩歌語言,都因自為狀態而獲得了同構。這才是人生體驗所應該抵達的境界,因為他的語言融入了生命,或者說,他的生命融入了語言。

2010年7月21日

(原載《詩探索》2011年第2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