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慶知道其中牽連到朝中各大關係,他不願意多生事端,也不願意得罪這位欽差大臣、兵部尚書,加上皇上那裏到時候不好交代,於是就同意了慶桂的建議。
吉慶悄悄準備了一份菜肴、美酒,酒中暗中下了毒。然後從囚車中放出福崧,說道:“福崧,你不願意就死,也是人之常情。我敬重你戰功赫赫,是條漢子。如今你是戴罪之身,既然路過我的轄區,我就給你求一下情。我已經和欽差大人說好,在山東暫且耽誤幾天,吃喝、休息包在我身上,我給皇上上個折子,希望皇上開恩改變主意,容你進京麵陳聖上。你看怎麼樣?”
福崧向來直爽,不會拐彎抹角,看吉慶說的這般實誠,也就信了。於是放心地吃菜喝酒,結果立刻中毒身亡。
慶桂、吉慶雖然是奉旨做事,但畢竟還是鴆殺了朝中大臣,不敢聲張,連忙吩咐下人給福崧收屍,就地埋葬,又給在場的所有人一點賞錢最為封口費。隨後上奏皇帝,稟報說,福崧已經奉旨自盡。
慶桂回城後向皇帝稟報了福崧案件的情況,由於他與和珅早就串通好了,所以乾隆也聽不出什麼破綻。不僅如此,乾隆餘怒未消,責怪浙江相關官員知情不報,一律加以嚴懲。浙江布政使歸景照被發往伊犁、不準捐贖;杭州知府明保和現任浙江鹽道張慎被撤職查辦,充軍;浙江按察使顧長紱充軍。此外,京城中的杭州籍給事中、禦史等官員也有連帶責任,罰其兩年內不準升職。
可以說,和珅出於一己私利,竟然冤殺朝廷二品大員,又為他增加了一條人神共憤的罪惡。
善解人性的弱點
和珅在官場屹立不倒數十年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他善於洞察人性,能把握人的喜好,進而實行控製。正所謂“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把握準了人的性格後,就可以“辨證施治,對症下藥”。對皇上,既要顯示出自己的才華,使皇上視自己為能臣,又要注意到皇上作為一個人,也有普通人的感情和基本需求。對同僚,則是盡量拉攏為己所用,實在不願受到自己控製的則狠狠打擊。
中國人的品性究竟是什麼?很難隨意下結論。在封建時代,人們的思想都受到牽製,要忠心地服侍主子,而且幾千年的**又壓製了人們的人性,所以千百年來人們要麼是無才,要麼就是奴才。和珅就把自己定位成一個奴才,不過他服侍的是至高無上的皇帝。身為全國最大的奴才,奴才的稟性早已被和珅熟知於心,他既知道怎樣做奴才,也知道怎樣去管理奴才。
很多人向來就是從心理上區分尊卑,你越把自己當主人,他就越對你尊敬,如果你對奴才客客氣氣的話,他卻越發肆無忌憚,實在讓人又氣又笑,是扶不起的阿鬥。因此,和珅知道對付馬要用鞭子,對付奴才要用棍子,你打他越多,狠命地踢他,他反會笑臉相迎,對你忠心耿耿。
滿朝文武中,哪個不是奴才?就連阿桂、永貴、福康安等股肱之臣照佯還不是任憑皇帝驅使?所以,聰明的和珅知道,隻要抓住了皇帝的心,就可以在朝中應付自如。他早就知道朝中臣僚大都是牆頭草,哪邊有好處哪邊得勢就倒向哪邊,因此,他的首要之事是殺雞儆猴,確立自己的權威。
和珅為了打擊異己,控製言論,他著力訓練了一支忠於自己的特務間諜組織,相當於雍正時期的血滴子,散布於全國,充當自己的耳目。隨時了解誰對自己忠心,誰有意反抗自己。一時間,和珅的權勢直逼明末的權奸魏忠賢,既搜集有利於自己的情報,又為皇上收集情報,皇帝見和珅的這一行為確實能讓自己隨時了解各處的情況,所以他很支持和珅的這種行為。得到了乾隆的默許,和珅更加膽大妄為了。
他知道世人皆為勢利眼,小時候在鹹安宮官學的遭遇中讓他懂得:隻有權力和財富才有前途,如果既無權又沒錢,那麼自己便一無是處了。因此,現在自己受乾隆寵愛,不管在天下人麵前是怎樣的惡名,隻要不惹惱乾隆,那麼同僚也會礙於乾隆的麵子,必定對自己另眼相看,一定會紛紛為自己的所作所為找借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