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整治同僚順我者昌逆我者亡6(2 / 3)

劉墉知道,無論你做的對與錯,隻要皇上看不上你這個人,解釋真能越來越糟,所以他幹脆不解釋,免得越描越黑。隻要小心伺候皇上,總會有機會獲得皇帝的好感的。怎樣博得皇上的開心呢?他充分利用自己詩、詞、歌、賦、書法、文章等方麵的聰明才智去討好皇上,讓他消除對自己的戒心,一定有機會東山再起的。

劉墉的書法可謂一絕,又善於對對子,於是決定以此為突破口,與皇上消除隔閡。國泰案後的一天,乾隆帝率領幾個有文采的大臣去盤山散心。

今天天津市薊縣的盤山因為很像江南的山而很受乾隆帝的賞識。乾隆帝曾八遊盤山,並留下了“早知有盤山,何必下江南”之句。因此乾隆帝每次遇到不開心的事的時候就會想到盤山來散心。

每次都少不了劉墉,這次乾隆帝雖然不想帶他出來,但是劉墉太有文采了,隻有帶上他一路上才能和自己吟詩作對。不僅如此,乾隆帝還帶來了一個戲班,在盤山上麵的“江山一覽閣”的大戲台上唱戲。乾隆帝一邊聽戲,一邊思考。忽然心血來潮,要群臣為戲台擬聯。某大臣才思敏捷,立即獻上一聯:

聽律呂,點破世態炎涼;見衣冠,描盡人間冷暖。

這副對聯生動傳神地概括了戲曲的藝術規律,對仗工整,寓意深刻。但乾隆覺得它過於文雅,少了一絲生氣和活潑。片刻之後,另一大臣交出了第二副對聯:

似我非我,我看我我也非我;裝誰像誰,誰裝誰誰就是誰。

這副戲聯就像佛家的讖語似的,讓人覺得玄之又玄,難以理解。況且也不太合律,難怪乾隆嫌它粗淺,要求眾臣再想一想。此時,戲台上剛好在演《空城計》。諸葛亮端坐城樓撫琴飲酒,司馬懿率領大軍兵臨城下。劉墉見此情景,忽然來了靈感,就新手拈來下聯:

三五人可做千軍萬馬;六七步如行四海九州。

乾隆很滿意,認為此聯平易樸實,更沒有那些生澀難懂的詞句,但卻寓意深刻,雅俗共賞。乾隆帝興致勃勃地命令劉墉立即筆墨伺候,將這幅對聯寫好。現在這幅對聯還在“江山一覽閣”的大戲台上。

眾人繼續前行,乾隆帝忽然想到了薊縣周圍的幾個縣名很有意思,就有意將他們串聯起來作為上聯:

密雲不雨旱三河,雖玉田亦難豐潤。

劉墉一聽,乾隆帝的上聯用了薊縣周圍的四個縣名,那我也用薊縣周圍的四個縣名對下聯吧。於是劉墉很快就給出了下聯是:

懷柔有道皆遵化,知順義便是良鄉。

下聯不僅對仗工整,而且寓意深刻,是妙對,乾隆帝非常讚賞劉墉的這個對仗十分工整的對子。此後,這種事情發生的多了,乾隆帝對劉墉的火氣也就逐漸地消失了。

這樣,劉墉在無形間就化去了乾隆的惡意,隻有和珅仍然對他虎視眈眈,和珅不是乾隆,光對句作詩可不能讓和珅滿意,劉墉該如何與和珅等貪汙集團周旋呢?

劉墉雖然對貪官恨之入骨,自己不屑與之為伍,但還知道對於貪官,就要投其所好!但這並不說要向和珅投降,這可不是劉墉的風格。

劉墉在國泰案件之後,立即主動與和珅講和。怎麼開始呢?總不能直接就表示服軟,所以,劉墉就想起了自己的書法。說起劉墉的字,那還算是有名的書法家。史傳其“書名滿天下,政治文章皆為所掩。”

乾隆時期,翁方綱、梁同書、王文治、劉墉並享書法聲譽。當時人們稱翁、梁、王、劉“四大家”。其書法藝術成就,當推劉墉最高。亦有以來其與翁方綱、成親王永瑆、鐵保並稱“翁劉成鐵”。包世臣《藝舟雙楫》稱:“文清少習香光,壯遷坡誌,七十以後潛心北朝碑版,雖精力已衰,未能深造,然意興學識,超然塵外。”近人康有為《廣藝舟雙楫》稱“石庵亦出董(其昌),然大厚思沉,筋搖脈聚,近世行草作渾厚一路,未有能出石庵之範圍者,吾故謂石庵集帖學之成也。流傳書跡較多。著有《石庵詩集》,刻有《清愛堂帖》。《小楷冊》,書於嘉慶元年(1796年)。紙本墨跡。凡24行,共360字。各頁均縱11.8厘米,橫6.9厘米。故宮博物院藏。劉墉的書法,初看圓潤軟滑,若團團棉花,細審則骨絡分明,內含剛勁。劉墉精於小楷,其特色由此件作品可窺一斑。他書的蠅頭小楷具有擘窠大字的恢宏氣象,結體絲毫不令人覺得拘緊,點畫潔淨講究。尤其粗重與纖細交織在一起,加之偶爾揉入行草筆意,使得整個作品在規模的大效果中不乏生動活潑的情趣,這是十分難能可貴的。後世人們稱許他的小楷不僅有鍾繇、王羲之、顏真卿、蘇軾的法度,還深得魏、晉小楷風致,實不為過。

和珅為了迎合皇上,所以也總愛以文人自居。他久聞劉墉書法之名,總想得到劉墉的字。正好國泰案發生的前些天和珅向劉墉索取字畫,但是劉墉借故推脫沒有給和珅寫。劉墉心想,我何不幹脆現在給他寫個條幅呢?說不定能緩和雙方關係呢。二話不說,他寫完了就主動給和珅送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