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萬祥:一個老班主任的教育情懷(2)(2 / 2)

記者:很多老師反映,現在的學生難教,思想工作難做,你說他一句,他要麼還你十句,要麼置若罔聞。作為一名經驗豐富的老班主任,您有什麼好的方法傳授給老師們?

張萬祥:要想成為一名讓學生心服口服的班主任,我認為起碼要抓住三個關鍵詞:讀書,思考,積累。

首先要比學生讀得多,讀得快,這樣才有可能比學生懂得多,才有可能讓學生對你刮目相看。目前,不少班主任忙於事務,“冷漠”甚至放棄讀書。一年讀不完一本書、一學期看不完一本教育雜誌的現象屢見不鮮。這樣,難免會在學生們麵前陷於捉襟見肘的尷尬境地。這種事次數多了,你作為班主任的威信自然就會大打折扣。

記者:那您認為老師們都應該看些什麼書?該怎樣在讀書中思考和積累?

張萬祥:重點要讀專業書,學習相關的學科理論,學習當代新知識,成為知識不斷更新的行家。還要博覽群書,開闊自己的知識領域,更要讀一些教育理論書籍報刊,特別要養成經常閱讀教育報刊的好習慣。要想在教育教學中設計、運用“招”術來讓學生服氣,特別要學習一些教育藝術、心理學類的書籍,甚至要讀“三十六計”等古代講謀略的書籍。

在讀書的同時,更重要的是邊讀邊思考邊積累,以從中領會精華,將書中的黃金屋變成自己的東西。

記者:有老師說,他書看得不少,道理也明白很多,可一到關鍵時就不靈了,不知道該怎樣去處理一些問題,控製一些局麵。

張萬祥:傳統的說教式德育工作模式已很難適應今天的學生。我總結出現在的學生主體具有不迷信宣傳、不崇拜權威、不輕易服從的“三不”特點,因此,在進行教育時,老經驗、老方法、老套子就不靈了。

以“說”為例,說,是多說,還是少說;是高聲大嗓地說,還是低聲細語地說;是當麵鑼對麵鼓地說,還是不露山不顯水地說;是反複說,還是隻說一次;是有聲有色地說,還是“此時無聲勝有聲”地說;是聲色俱厲地說,還是和風細雨地說……“說”法不同,效果絕對不一樣,這是我們在遇到不同情況“說”之前,應該反複琢磨後才可以“說”出口的,這樣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

記者:看來班主任工作是一門科學性、藝術性都很強的工作。要把握這些藝術和技巧,有沒有什麼竅門?

張萬祥:關鍵在於隨時認真總結、勤於思考、虛心借鑒、博采眾長。麵對一屆屆迥然不同的班級、幾十幾百個性格各異的學生,別人或者你是怎樣對症下藥而取得成效的,這些都是無比珍貴的資料,應該隨時隨地積累下來。平時勤於積累,到關鍵時刻,便可以憑借積累的材料溫故而知新,找到解決問題的鑰匙。

有時一閃的感悟、一瞬的火花,若不及時記下來,就會逝去。而平時隨手記下的一磚一瓦,經過再學習、再思考,日後或許成為一座高樓大廈。當然,最初的積累往往可能是幼稚的、低級的、零散的,但隻要你持之以恒,積累的資料信息多了,自然就會逐漸由低級到高級、由零散到完整、由膚淺到深刻、由貧乏到豐富、由不成熟到成熟、由不自覺到自覺。

這樣,借助積累,你就會逐漸掌握一些規律,遇到問題時自然會茅塞頓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