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萬祥:一個老班主任的教育情懷(1)(1 / 2)

下午3點,首發式現場,記者見到自戲為“老追星族”的網友張萬祥:高大,紅光滿麵,風塵仆仆,隨身背著一個大大的包--裏麵裝著他的筆記本電腦。

此番,張萬祥自費專程為追他的教育夢而來。這個已退了休的優秀老班主任,依然保持著少年般的追夢情懷,一如他在教育在線網站上的個人頁麵主題詞:“追求使我永遠保持青春的活力,促我不斷追尋教育的理想”。

15年,才真正愛上這一行

張萬祥至今保存著一個學生寫在日記本上“贈送”給他的一首詩:“恨隻恨,你因人而異;恨隻恨,你見風使舵;把不住真誠的航船,握不住公平的杠杆。我恨你,願你在我的心底長眠,讓歲月的車輪將你碾碎……”

這首詩是他教師生涯的重要拐點:從1970年到1985年,整整15年,他不愛教師這個職業,這與他青年時代的作家夢、記者夢相距甚遠。大學畢業後分配前,他的願望是“隻要不當老師,幹什麼都行”。

忘記了表揚這個做了好事的學生,他從交上來的日記本中讀到了學生與他這個班主任勢不兩立、不共戴天的詩。

學生毫不掩飾的心裏話讓張萬祥徹底地震驚了!“我還是一個合格的教師嗎?”“我該怎樣做一個好老師?”自責、苦惱、反思,他開始全心全意投身於教育工作--不僅是上班時,甚至包括所有的節假日,他幾乎把所有精力都投入到教育教學中,他決心用實際行動來彌補過去。

“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從被動到主動、不情願到情願、應付到癡迷、動搖到堅定,在漫長的過程中,張萬祥不僅愛上了這一行,而且研究上了這一行。

50個寫禿的筆尖,一人高的剪報本

盡管現在張萬祥已經有兩台電腦,盡管搬了幾次家,有兩樣寶貝張萬祥一直舍不得扔:50個寫禿的筆尖,一人高的剪報本。

這是他成長的見證。當他真正愛上教育時,他開始思考怎樣做研究型的教師,怎樣做不滿足於太平無事的班主任,怎樣教會學生做人,做一個有理想、有追求、有愛心、有正義感、有健康心理的人。

為此,他每年都訂閱大量的教育報刊和書籍,積累了上萬張知識卡片,四十餘本德育資料剪報,七十餘本工作筆記,十幾本讀書筆記,摞起來足有一人多高。其間,磨禿了上百個蘸水筆尖。

上世紀70年代末,學校的書不多,個人也沒有太多的資金購買圖書。張萬祥老師為了教好課,就將很難買到的作家簡曆一筆一畫地抄下來,甚至文學趣聞錄等也一一抄寫下來。他從1986年起,甚至將學生的計分冊一一積存起來,每每翻閱,看到一屆屆學生的名字,仿佛看見一張張鮮活的麵孔,幸福之感油然而生。他更深深地感受到自己生命的價值。

今天,他也是這樣要求他帶的徒弟:每年訂購有關德育的報刊至少兩份、每年購買有關教育的書籍不少於5本,堅持作讀書筆記、寫工作筆記……

“回顧艱難跋涉的曆程,心中雖有辛酸,但卻從心底湧出了幸福感和巨人感。我覺得自己似乎成了巨人,舉臂即可摸到白雲藍天。”向記者細數這些寶貝,張萬祥很動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