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77)、春雷啟航(2 / 2)

天邊又傳來那種轟隆聲響,燕鈺凝了一下眉,沉默了片後後,才說出一個字:“走。”

燕鈺登上馬車,隨行身邊的吳督事本來要離開,去招呼他職責以內的隊列事宜,卻忽然又聽燕鈺喊他:“吳督事,請把六車上載的燒刀酒拿一壇來給我。”

吳督事回轉身看著燕鈺,確定自己沒有聽錯,他不禁有些猶豫起來:“那酒烈極,飲之容易傷身,這一趟運送三車這種酒至梁國,其實是要供應給苦力工人和軍防兵卒吃的,少主真的要飲?”

“那就拿半壇吧!”燕鈺閉上眼,緊壓了一下眼皮,眼裏幹澀的感覺稍緩和了些,他睜開眼後又道:“我想一醉。”

“是,少主稍等。”

吳督事沒有再猶豫什麼,他都已是四十來歲的人了,卻不知道因為什麼緣故,心緒忽然間也變得有些起伏,燕鈺的車離六號商車沒幾步遠,吳督事去往那邊,竟是提著衣擺小跑起來。

燕鈺倚靠著車門,視線投向遠方,目光在那一支騎兵走遠後留下的巨團煙塵上停了停,然後視線上移,又看了看雲層漸厚的天空,默默在心裏想道:回去之後,必須召集所有族人認真談一談了,隻是不知道他們願不願意聽我這個庶子說的話?

……

當廣野上燕鈺與騎兵將首交談時,他們隱約聽到的轟隆聲,正如那位將軍所言,是京都東海岸上,商艦起航大典的第一聲。所謂第一聲,代表著所有船員已全部登船歸位的警示聲。

這聲音的來源,前幾年都是由祭天台百位鼓手齊舞鼓錘所生,分為“振航”“齊威”“順風” 三場進行擊奏。京都居民每年都能有機會參與此盛典,對此鼓聲的評價,在民間來回傳遞幾年後,漸漸形成一個慣例,大家都統稱其為“振威鼓”。

說得通俗點,就是大船將要駛入浩瀚大海之中,航行路上不知道會遇到什麼樣的挫折磨難,所以在出發之初,要弄出點聲威陣仗,催膽壯行,鼓舞士氣。據說百名鼓手實際隻有九十九人,因為其中有一位參與者不能稱之為鼓手,而正是當今天子,陛下也親自卷了袖管揮鼓錘呢!

但今年的“振威鼓”讓所有看客都感覺到了些許不一樣,那不是鼓聲,而是比較接近於過年時燃放春雷的聲音,並且祭天台上每響一聲,都會“騰”一下翻飛出滾滾濃煙。

這看起來似乎就是春雷炸響的效應。春雷應春啟,似乎還很合事情本身的美好寓意,但看台上的百姓都不是瞎子,過年放的那種春雷,都是擱在地上,點著引線,雖然這種超大份額的爆竹的確可以發出類似今天在海邊聽到的這種巨響,但是在爆炸後,還會留下一地紙屑。

而圍觀眾人即便隻聽響聲,也可估算出,祭天台上至少炸了百餘枚春雷,雖然說祭天台占得位置極高,在它以下的其它看台上的人,無法看見上頭台麵上的情況,但海邊是不停的有風啊,如果祭天台上有滿地的紙屑,不會一片也吹不下來。

而且更離奇的是,每次春雷一響,祭天台上就會斜斜向天空投射出一種發亮的東西,近乎就是春雷爆炸的那一瞬間,發出的光亮。

但……這豈非把春雷扔上天空才炸?

這真是……太古怪了!

令圍觀眾人覺得古怪不解的根本原因,還是因為他們看不見祭天台上究竟發生了什麼,隻能聽見聲音,以及類似春雷的東西爆炸後殘留在天際一閃即過、難以捉摸的痕跡,無法推測那發出令海岩都為之震動了的聲音,發聲原物究竟是什麼。

警示第一聲的周期很長,因為船員登船,不止是指人上船,還有幾隊馬匹。當看著幾組駿馬從海岸不遠處奔馳過來,並且十分自覺的分成幾股上船,站在觀景台上的莫葉不禁呆了呆。

然而此時她找不到葉諾諾,看台上人潮浮動,早把一起來的幾個人擠得不知道腳該往何處站了。她找不著人問,也就不明白讓馬上船的意義何在。她隻看見,隨著這一幕的出現,看台上所有人的精神都激動到了一個新的高度,緊接著那轟耳欲聾的聲音就在頭頂炸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