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音篇 十三畫(2 / 2)

za(三聲)是個什麼字呢?

有人寫成“眨”,因為字典上這個字的音是zha.而武漢隻有z一沒有zh-,正好對得上號。並且,《國語辭典》有個“眨巴眼兒”條目,《現代漢語詞典》也有個“眨巴”條目,不是正合適嗎?但是,仔細看一下,“眨巴”是北方的方言詞,意思就是眨(眼睛閉上立刻又睜開),“眨巴眼兒”就是眨著眼睛(眼睛快速地一閉一睜).跟眼屎多、爛眼眶一點也不相幹。另外,“眨”是古人聲字,京腔讀三聲,漢腔讀二聲,並不同音。

看起來,該另外找個同音字。

有個“蚱”字,正是武漢所說的“魚蚱肉羹”(泛指美食佳肴)的“蚱”。這個“蚱”,據《廣韻·馬韻》側下切:“蚱,以鹽米釀魚以為菹(zu)”,現在指用米粉加鹽拌製的切碎的菜,武漢有蝦蚱、辣椒蚱等,別地有茄子蚱、扁豆蚱等。“蚱巴眼”還真有些蚱(雜、碎)昧咧!

這樣說起來,武漢把弄不清白、沒有味道、沒有意思的感覺寫成“木蚱了”,把身上有汗寫成“汗蚱了”,是站得住腳的。

如果怕沾了“蚱”的腥氣,那還有個“砟”字在,《現代漢語詞典》說它是指小的石塊或煤塊,很像不該進入或不該存在的異物——像眼屎叫人受不了一樣。如果你嫌大了一點、硬了一點的話,那就隻好請你馬虎(模糊)一點、勉強一點了。千萬莫寫成“眨巴眼”、“木眨了”、“汗眨了”。因為,最起碼的,“蚱”或“砟”還是za(三聲)的方言同音字,而“眨”既不同音,也不同義,隻有請它“去回”吧。

新姑娘

女子在結婚時,各地稱呼不一,有稱“新媳婦(兒)、新娘(子)、新娘娘、新人、新婦娘、新娘官、新孺人”的(見《漢語方言詞彙》)。武漢則稱“新姑娘”(“姑”輕聲),根據本地習慣,這個稱呼還可能保留一些時候。

清代小說《兒女英雄傳》第二十八回中有這樣的描述:“不想這句話才把新姑娘的話逼出來。”(見《四川方言詞語考釋》)於飛《巴歌》:“新姑娘,莫要哭,轉過彎,就到屋。”範依然《遍地銀》:“想那年你做新姑娘。”(以上兩例見《漢語方言大詞典》)

除湖北外,此詞還分布於四川、雲南、貴州以及江蘇、湖南等地(見《漢語方言大詞典》)。

辟鼠

武漢人養兔子,了解兔子的特性就是膽小,所以有一句熟語“兔子大的膽”,是用來比喻膽子小的人。武漢人還認為兔子有一種作用是逼(bi二聲)鼠。這個“逼”,正是《增韻·職韻》所說的:“逼,驅也。”這當然不是說,膽小的兔子居然能趕走老鼠;而是說,家裏養著兔子,老鼠便不敢來騷擾。從這一點來看,也許該是“辟鼠”。<小爾雅·廣言》:“辟,除也。”可作依據。《論衡·儒增》:“金鼎之器,安能辟奸?”可作用例。據《廣韻·昔韻》,“辟”音必益切,正合。

《醒世姻緣傳》第六回提到“這貓常能避鼠”,又提到“這貓逼鼠是不必說的”。同一個概念,竟有兩個說法(用了兩個不同音義的字來轉寫),把問題弄複雜了。事實上該是老鼠避貓而不是貓避老鼠,或者說是貓逼老鼠而不是老鼠逼貓。相比之下,“逼”字比“避”字恰當,而“辟”字更恰當。

武漢說的“兔子能bi(二聲)鼠”,就字音來說,“避”字已經不合。看來,“辟鼠”的寫法,對武漢也是合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