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蟲,通用語和武漢話書寫都是“蚱蜢”。隻是“蚱”,普通話據北京音讀zha(同“榨”)而武漢音讀zez(同“窄”)。《本草綱目》卷四十一“皇螽”條釋名“蚱蜢”,李時珍曰:“謂其瘦長善跳,窄而猛也。”這是用《釋名》音訓的方法探討語源,難免有附會之嫌;但作為武漢讀音的事實,卻證明其來有自,合乎傳統。
據《玉篇·蟲部》,蚱音莊額切;《廣韻·陌韻》,蚱音側伯切。武漢音(zeZ)都切合。有趣的是,《廣韻》側伯切的“窄”字,北京讀z¨i,而“蚱”卻讀zha。
昻(吭)
報紙上的漢味說唱《過早》,有句子是“昴麼事沙?別個都不是等倒在!”這是賣粉的攤主在應付顧客~個勁地催“快點沙”時說的。
昂,武漢、成都方言用字(見《現代漢語方言大詞典》)。《漢語大字典》音ang,釋作“叫喊”,書證為《洪湖赤衛隊》第三場:“氣得敵人大喊大叫像鬼昴。”
《漢口指南·成語彙編》:“人是鐵,飯是鋼,不吃餓倒(得)吭。”其中的“吭”,也許是依據“肮(航)”字換成日旁。由於“吭”早已另有音(胡郎、下浪、胡朗等切)義(喉、聲、吞等),未能推開。
相比之下,“吭”或許比“昂”更合適。
銚子·半銚子
武漢把燒水的壺(不論質地)和煨湯的罐子(多是陶土和沙燒製的)稱為“銚子”,跟《廣韻·嘯韻》徒吊的“銚,燒器”正合。即玄應一切經音義指出的“形似稱(cheng,今作‘鐺’,鼎類)而無腳,上加踞龍為襻”,《正字通》指出的“釜之小而有柄有流(吐水之口)者”。
有人把這物件寫成“吊子”,說是由於通常吊著燒水(煨湯)之故。對此,《國語辭典》和《現代漢詞典》“吊子”條都注作即/同“銚子”,以“銚子”為正條。其實,銚和吊,古代並不同音。銚的聲母(定)為全濁,吊的聲母(端)為全清;在現代漢語方言裏,去聲分陰陽的,吊為陰去,銚為陽去,這些方言稱水壺的音跟“銚”一致,跟“吊”不一致。所以,應該寫作“銚子”。
那麼,稱不通情理的人,《國語辭典》和《現代漢語詞典》都作“半吊子”。有人在報上著文稱“半吊子”來源於古時錢串,那時將一千枚銅錢串在一起為一吊,五百枚為半吊。但是,在如今去聲分陰陽的方言裏,“半”後邊的字音是陽去而不是陰去,還是應該寫作“半銚子”,這樣才能跟古諺“整瓶不搖半瓶搖”(見《鏡花緣》)鬥榫兒。
在武漢,“半銚子”可以簡作“銚子”來指人。還可以把這類行為、表現說成“銚”或“半”——“他蠻半”或“他蠻銚”,都是說他不通情理。
岔把子
武漢報紙載文《岔的》說武漢方言裏的“岔”字發四聲是指一個人話多,喜歡撮事幹;發三聲,意思就完全不一樣了——舉了一連串“岔的”的例子,讓人覺得這是個“萬能詞”,卻沒有慨括出確定的意思。
然而,權威字書裏的“岔”字,隻有一個音“醜亞切”(見《字彙補》),折合北京音是cha,折合武漢音是ca(四聲);意思是“三分路”,用於指山脈、江河、道路等的分支,引申為“離開原方向而偏到一邊”、“轉移話題”、“錯開時間”等(見《現代漢語詞典》)。
一條路,到了一定的地方,要分叉,就是“岔路”,形成丫字路或十字路,就要打四向,或聞人,以免“走岔了”。走路、做事、說話……碰到意外情況,叫“打岔”(武漢還把解小手叫“打岔”)。有人取巧,插進排好的隊列裏,叫“岔隊”(普通話叫“加塞兒”)。如此等等。
武漢話“岔巴子”的“岔”,是借用的別字,不是本字。《集韻·榪韻》除駕切有個“岔”,折合北京音為Cha,武漢音為ca(四聲),釋作“柬禾也”。禾指秸稈,紮成把子可以當刷子用,稱“柁把子”,也用來稱呼蚰蜒(節肢動物,像蜈蚣而略小),還用來謔稱亂說亂串的人(有人解釋為“熱心快腸、愛管閑事的人”,則跟原義不合,是不確切的)。
這個紮成把子的“岔”,用來代替刷,那就是用大勁、無規則的動作,像刷馬桶叫“岔圍桶”,刷痰盂叫“岔痰盂”。對於愛說醜話(髒話)、愛罵人的人,別人就要他好好地“把嘴巴岔下子”,便是最嚴厲的斥責。這也是罵人,以錯對錯,並不算好。
做生
《躋春台·東(冬)瓜女》:“我母今年五十做生,侄兒特奉母命來請。”同書《雙金釧>中也有“做生”一詞。
《<躋春台>方言詞語研究》釋“做生”:指為慶祝生日而做酒(辦酒席)。
做生日(慶祝生日),武漢、成都、績溪、寧波、長沙等地叫“做生”,洛陽、西安叫“做生兒”,各地表示的概念不盡一致,武漢適用於各種年齡的人,也包括各種形式。武漢做生要吃麵,象征長壽,所以還用諧音(做聲,即說話)來打趣,如有人詢問:“你為麼事不做聲?”即回答:“做生?麵貴了!”——慶祝生日要吃麵,而麵太貴了,吃不起,故不做生(聲)了。
偏生
有一個副詞“偏偏”,表示三個義項:一是表示故意跟客觀要求或現實情況相反;二是表示事實跟所希望或期待的相反;三是表示從一般的人或事物中指出個別的。也單說“偏”。武漢話也可以這樣說,但是,更多的說法是“偏生”或“偏斯”,好像有些特殊。
其實,“偏生”的說法,古已有之,試看:
元曲《看錢奴》第二折:“隻得領了三口兒去洛陽探親,圖他救濟,偏生這等時運,不遇而回。”《水滸傳》第二十四回:“自古道‘駿馬卻馱癡漢走,美妻常伴拙夫眠’,月下老偏生要是這般配合。”《紅樓夢》第三十一回:“若是打發個女人索日知道的還罷了,偏生前兒又打發小子來,可怎麼說丫頭們的名字呢!”(見《四川方言詞語考釋》)
至於“偏斯”,顯然是“偏生”的音轉(“生sen”失去韻尾,屬陽聲轉陰聲)。
得(一)步進(一)步
武漢話裏存在著相當於通用成語“得寸進尺”的說法,並有繁簡兩式:“得一步進一步”或“得步進步”。這說法的意思是“已經進了一步,還要不停地向前進逼”,形容“野心很大,貪欲不止”(見《中國成語大詞典》)或“貪得無厭,貪心不足”(見《漢語成語考釋詞典》)。
“得寸進尺”或出自《戰國策·秦策》:“得寸則王之寸,得尺亦王之尺也”,本義是“得到多少算多少”(見<漢語成語考釋詞典·得寸進尺》)。
通用成語跟武漢的兩個說法相比,前者顯得文雅、高深,後者顯得通俗、生動,各有特色。另外,武漢話的兩種說法都有來曆。繁式的可見於《西遊記》第九十四回:“我們出家人,得一步就進一步。”簡式的可見於《文明小史》第二回:“他們這些人是得步進步,越扶越醉,不必過於遷就他。”還有《孽海花》第六回:“自北寧失敗以後,法人得步進步,海疆處處戒嚴。”
腳魚
武漢說的“腳魚”,就是鱉。
《現代漢語詞典》說鱉也叫“甲魚”或“團魚”,俗稱“王八”;《本草綱目》說鱉也叫“團魚”、“神守”、“河伯從事”;《中華大字典》指出,鱉也叫“團魚”,俗名“腳魚”。
稱“腳魚”的地區,倒是不少,據《漢語方言詞彙》,除武漢外,還有揚州、蘇州、長沙、南昌、潮州;據《現代漢語方言大詞典》,另有南京、貴陽、崇明、婁底、於都、黎川、梅州、東莞、柳州。而據《漢語方言大詞典》,分布更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