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音篇 十一畫
黃皮寡瘦
武漢有歌謠:“好吃懶做,黃皮寡瘦,幹飯不吃,稀飯一溜(去聲)。”其中的“黃皮寡瘦”,相當於通用成語“麵黃肌瘦”。寡,是很、極的意思(見《漢語大字典》)。除武漢外,柳州、銀川、烏魯木齊、太原、長沙、婁底也有這個說法(見《現代漢語方言大詞典》)。
這則方言俗成語,來源可上溯到明代。《金瓶梅詞話》第七十二回就有這樣的描述:“想著一來時,餓答的個臉,黃皮寡瘦的,乞乞縮縮,那個腔兒。”證明已有些年代了。再看李拮人《大波》第四卷中的描述:“可憐的娃兒家,一個個黃皮寡瘦的,簡直像他媽的毛猴兒!”證明四川也有這個說法。此外,《北京土語辭典》也收了“黃皮兒寡瘦”的條目。
黃荊條
牡荊,落葉灌木,枝幹堅勁,古以為刑杖,又名楚。
《本草綱目》卷三十六“牡荊”條釋名有“黃荊、小荊楚”,李時珍謂其“有青赤二種……嫩條皆可為菖(ju,圓筐)囤(dun)”,武漢據此稱之為“黃荊條”。足見《本草綱目》影響之大。同時也可看出,李時珍撰書時收羅材料之廣。
蕭家婆婆
在武漢話裏,有這樣一些說法:“蕭家婆婆邇(理)你”、“蕭家婆婆肯買這種東西”、“你怪倒蕭家婆婆在”、“這些話隻有蕭家婆婆才信”,如此等等。其中的“蕭家婆婆”,有時換成“蕭家裏”或“蕭槐”乃至“丘槐”、“秀梅”之類。
這“蕭家婆婆”,有人認為實有其人,指的是20世紀20年代一名蕭姓軍閥的母親,她因昏庸無理為時人所詬病(這其實是仿照電影《風暴》附會出來的);也有人考證是15世紀時蕭家灣一位拾荒的老太婆,她因在漢陽、漢口、武昌各設了一個收購店而聞名。
其實,“蕭家婆婆”的叫法,極大可能是虛擬的。古代泛稱青年男子為“蕭郎”,青年婦女子為“蕭娘”,那麼,再加上一個“蕭嫗”或“蕭媼”即“蕭家婆婆”,也是順理成章的。“蕭”音諧“消”,意為滅也、盡也、息也,屬於子虛、烏有先生、亡(無)是公之類;一古一今、一雅一俗,相映成趣。這正是漢語的文化意蘊所在。
另外,“蕭家婆婆”除了可以換成“蕭家裏”、“蕭槐”、“丘槐”、“秀梅”外,還可以換成“哪個”、“鬼”、“鬼的姆媽”之類,可見,“蕭家婆婆邇你”即“哪個邇你”、“鬼邇你”,意為誰也不理你。
摑·故~嘴巴、~天,~蛋、~.~
武漢有個音為kua陽平、義為打的詞,細致說來,有三個義項:一是用手掌拍打,如“~了一嘴巴(耳光)”;二是猛力撞,如“風把門~攏了”(有一種彈子門鎖,叫~鎖,能自動鎖上,必須有特製的鑰匙才能打開);三是連續攪動,如“用筷子~雞蛋”。此外,還把“鑔”叫~.~。
與這些有關的字很多,一個是摑,一個是故(敲).一個是搗。
先說“故”。《玉篇》口八切,《廣韻》恪八切,《集韻》丘八切,折合今標準音為ko或qid.都是開口呼,義為“擊”。
再說“播”。《玉篇》公八切、口八切,《廣韻》恪八切,折合今標音為ga或jid或ka或qid.都是開口呼,義為“刮”或“撻”。
以上兩字,跟今武漢音kua陽平,有開合的差異。
最後說“摑”。《玉篇》、《廣韻》、《集韻》注音都是古獲切,釋義分別是“掌耳”、“打也”、“批也”;今標準音為guii或guo,義為“用巴掌打”。不妨作為訓讀,用於武漢音kua陽平。漢劇《打灶神》劇本中就有“一嘴巴摑得來”。
如果講究本字,“故”字比“搗”更合適。
有人把與此同音的另一個字(用於~天、閑~)寫成“咵”。《集韻·馬韻》苦瓦切:“畸,言戾也。”折合今音讀kua上聲(不是人聲或陽平);戾的義項有:曲(見《說文》)、反(高誘)、乖(見《廣韻》)、虐(見《玉篇》)、勁疾(李善)、破(高誘)、罪(杜預)、法(見《玉篇》)、善(見《廣雅》)、帥(即率,韋昭)、至(見《爾雅》)、定(杜預)、立(見《玉篇》)、燥(陸德明)、怒(孔安國)等(見《漢語大字典》),都與“閑談”不相幹。另外,《國語辭典》(1947年)畸音kua,義為“北方人謂異地人語音不正”;《現代漢語詞典》將“咵”作為廢除了的異體字,正體字為“侉”,音kua,義為:①語音不正,特指口音與本地不同;②粗大,不細巧。
所以“~天、閑~”等的~,不妨也用“捆”或“故”。
推屎蟲
蜣螂,昆蟲,全身黑色,胸部和腳有黑褐色的長毛,吃動物的屍體和糞尿等,常把糞滾成球形。北京等地叫“屎殼郎”(“殼郎”為“蜣”的分音)。
《本草綱目》卷四十一“蜣螂”條有異名“蠟蜣、推丸”,並引陶弘景曰:“蛄蜣之智,在於轉丸,喜人糞土中,取屎丸而推卻之,故俗名推丸。”武漢據以稱“推屎蟲”,更切合“取屎丸而推卻之”的說法,粗俗中有文化蘊涵。
接(擊)掌
漢劇《千秋嶺》有如下對白:
“不信,與你結掌。”
“你先結掌還沒有下地,又結掌,好厚臉!”
劇中的兩人,談的是打賭。《漢語大詞典·擊掌》:“民間賭誓者,雙方以手掌相擊,表示取信。”書證為《聊齋誌異·胡四娘》:“桂兒益恚,擊掌為誓曰:‘管教兩丁盲也!”’
這種“以手掌相擊”,即雙方相互拍擊手掌,通稱“擊(ji)掌”,如今也用於打賭,隻停留在口頭,並不用於行動;倒是用於表示鼓勵、慶賀等(見《現代漢語詞典》),如排球運動員得球後便有這樣的動作。
這種行動,武漢叫“jie(陽平)掌”,這可能是訛音,也可能是取“相引以手”(見徐灝《說文注箋·接》)之義,用漢字轉寫,都宜用“接掌”。而<千秋嶺》的“結掌”可能是作為同音借字,卻是巧合了。
接媳婦
《躋春台·失新郎》:“一尺五養到今二十已滿,才與兒接媳婦花燭合歡。”同書《六指頭》、《棲鳳山》、《活無常》中也有“接媳婦”一詞。
《<躋春台>方言詞語研究》釋“接媳婦”為:娶兒媳婦;娶親。
武漢也和四川一樣,稱娶妻(雅稱娶親)為“接媳婦”,用於男子接婚。“接”本義是“交”(《說文》),此處相當於“娶”、“迎娶”(見《漢語大字典》)。
眼睛跳
武漢的報上登了一篇湖北慢板《眼皮跳》,開頭就是:昨天一大早,老婆就醒了:“老公我的眼皮跳,你有有看倒?”
略微咬嚼一下,這“眼皮跳”不像漢(鄂)腔的味道。而且,一般也沒有稱“老公”、“老婆”的習慣。
由於眼睛疲勞或嚴重的沙眼,會引起眼瞼(即眼皮)的肌肉緊張而跳動。這種現象,普通話叫“眼跳”(不叫“眼皮跳”).武漢話叫“眼睛跳”(也不叫“眼皮跳”)。據資料,柳州、黎川叫“眼皮跳”(見《現代漢語方言大詞典》),湖北慢板當然不該用廣西、江西的方言。
迷信認為,眼跳兆禍。在武漢,“眼睛跳”有時當做警告語。小孩子淘氣,大人說一句“你的眼睛在跳咧”,小孩也許要收斂一點(害怕挨打)。
蚱蜢
蚱蜢,昆蟲,外形像蝗蟲,常生活在一個地區,不向外地遷移,對農作物等有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