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零八 解席的複仇之戰(四)(2 / 2)

此時城牆上已經殺作一團,後金兵再怎麼混亂總比明軍強些,他們知道隻要這缺口一破開,馬上就是全麵崩潰的節奏。故此在幾個老兵組織下,還是拉出來一幫人,不顧一切的朝這邊衝擊,想要把上了城的綠皮趕下去,把缺口重新封堵上。

而剛剛衝上城頭的瓊海軍也是寸步不讓——這時候就看出警備營實戰經驗不足,打得有點死板了。若是聰明些的部隊,先退下去又能如何?——反正城牆又不高,缺口依然在,敵人堵上來仍然是活靶子。

但警備營那些血氣方剛的年輕人行事卻做不到這麼靈活,和所有初上戰場,熱血上頭,隻想著有進無退的新兵一樣,那些戰鬥小組成員衝上城牆後就沒想著再下去。麵對凶殘的後金兵,他們選擇了死守原地與敵人對射,哪怕一時被擊退也反複往上衝,無論如何也要保住這塊立足點。

第一批衝上城的幾個戰鬥組依然用的瓊海步槍,射速遠勝本時空的火繩槍,但比起後金兵的弓箭並不占優勢。而且他們人數較少,還暴露在城牆之上,缺乏隱蔽性。相比之下,城牆另一側的後金兵卻占了地利——城內到處都是殘垣斷壁,柴垛草堆,在這種複雜地勢前,瓊海步槍的射程優勢完全發揮不出來。那些後金射手可以躲在掩蔽物後麵,直著身體與步槍對射。雖然單對單依然不占優勢,但三五個人同時射出的箭矢,這邊縱然開槍打倒一兩個,自身也必然遇害。

一個勇敢的小夥子原本還想衝近一些丟手榴彈,但才剛剛直起身子沒跑幾步,便被數支長短不一的箭矢射中,其中最粗最長的一杆箭竟然穿透他的身體,將其硬生生給釘在了後麵的土牆上!可見那射手力量之大——曆史上滿清帝國引以為自豪的騎射功夫,至少這時候的後金軍隊還是名副其實的。

第一批衝上去的小組很快便在嗖嗖嗖漫天飛的白羽箭下死傷慘重。不過隨後又衝上去的兩個戰鬥組中卻是有配備了五六半的,雖然每組隻有一支,但連續射擊五次後隻需要拔插一下彈夾就又能接著幹的巨大優勢依然立刻顯現出來,一杆槍相當於原來五杆,才上去就幹得後金兵哭爹喊娘。

然而此刻對麵似乎也派來了主力,後金方麵的戰術至此也基本暴露出來——他們顯然是意識到自家兵少,顧不上所有城牆,所以幹脆隻在城上放很少人,或是擺了些民夫充數。而將少量精銳集中起來,充當救火隊員,哪兒出問題就衝上去堵口子。

以往對付明軍這種戰術肯定是很成功的,所以此刻,後金方麵的指揮官也想用同樣手段對付瓊海軍——更多的弓手被調集過來,從四麵八方向這處缺口集中攢射,又有不少人舉著包鐵大盾,或是躲在覆蓋澆水棉被的門板後麵,慢慢向這裏挪動過來。看來後金方麵這段時間可沒閑著,如今他們防禦火槍的手段比曆史上增加了許多,想必正是肖朗那一戰帶來的“進步”。

雙方一時間在這處缺口打成了均勢僵持之勢,這種僵持是動態的——缺口處幾乎每時每刻都有人在受傷和死亡,雙方都要不停填人上去才能保持住均勢,否則就是崩潰。才短短五六分鍾左右,在缺口附近就倒下了好幾十人。其中絕大多數是後金兵,但也有不少身穿綠軍裝的。

通常情況下,這種僵持總是對人多的一方有利,人少的很快就會耗盡力量。後金守軍的主力此時都集中在了缺口附近,算是形成了局部的兵力優勢。這讓後金軍中那些經驗豐富的老兵似乎看到了一絲勝利的希望。

但是很快,殘酷的事實便告訴他們——和綠皮軍作戰,人數優勢毫無用處。

——“轟轟”兩聲響,兩塊又長又厚的大木板被搭在了缺口上,一時間那邊也再沒有綠皮冒出頭來,缺口這一邊,有身材高大的後金兵卒能看見木板晃晃悠悠的,似乎正有什麼非常笨重的東西要爬過來。

後金軍中有打老了仗的勁卒一眼便看出,這是短毛要投入“重兵”了——身披重甲,不畏刀斧,能夠在戰場上抗住敵軍猛攻而不崩潰的精銳,任何一支軍隊都會組織一批這樣的中流砥柱,在關鍵時刻投入到關鍵地點。隻要維持住己方陣列,便能奪取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