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六零 女婿們(下)(2 / 2)

作為代表團副團長,林漢龍提出這樣的要求也是理所當然,而郭逸當然不會反對——電報紙很快便在代表團所有成員手中傳閱了一圈,包括隔壁胡雯他們也看過了。大夥兒對於加強自身安全保衛工作都持雙手讚成態度,畢竟這幫現代人都很怕死。

期間連周延儒,徐應垣等人也都看到了電報內容——哪怕僅僅是出於禮貌,也該把電報內容向他們公開。否則一幫人跑到別人家裏去做客,忽然拿出一張紙條僅在客人手中傳閱,卻將主人丟在一邊,那無論如何都太失禮了。

這幫明朝人對於電報上的內容其實並不太關心,但對於無線電報本身卻極有興趣——本來這次與短毛的談判中,明朝方麵事先擬定的計劃中,很重要一條就是要設法得到電報技術,或者至少是使用權。

於是話題很自然的便轉到了相關方麵,周延儒等人原本以為短毛對這項技術必定是諱莫如深,畢竟這種遠程通訊技術所帶來的優勢實在太大了——無論是在軍事,政治還是經濟方麵,整個兒就是全方位的提升。先前王璞在海南島上向大明悄悄送情報的時候,也隻是說聽聞短毛有這項技術,但被保守的非常嚴密,他也無法了解更多。

不過隨著陳濤在北京落腳,頻繁的使用電報與後方聯係,這項技術也越來越廣為人知。而且陳濤在這方麵很大方,除了自己使用外,與瓊海軍關係密切的那些政治和商業夥伴也都可以用上。到後來更是幹脆在明光堂旁邊開了家電報局子,隻要願意支付高達一個字五錢銀子天價的客戶,都能使用!

——於是連大明朝的官府都能用上這項技術了,但因為有無線電報的地方僅限於那些瓊海軍據點以及他們在沿海地區設置的中轉站,其輻射範圍相對於大明朝兩京十三省的廣闊天地當然是嚴重不足。於是最近一段時間,在大明官場上出現了這樣一種奇怪現象:遠在千裏之外的海南島,甚至呂宋,如果有必要的話,其訊息可在一天內便能傳達到北京城。而其它地方,哪怕是通州這樣的近在咫尺之地,也依舊按慣例要好幾天才能交流一次——通過信使。

根本不用任何人去呼籲,如此強烈的對比自然而然給了明政府極大的壓力。哪怕是那些最顢頇,最不思進取的官僚,也能意識到這其中的巨大差異。因此對於大明朝廷來說,要設法弄到短毛的無線電報技術,難得成為了一件滿朝文武全都意見一致,沒有任何反對意見的“善政”。

不過在具體怎樣獲得的方法上,還是有些差別的——有人主張要短毛獻出全部技術,這肯定屬於到現在還沒搞明白狀況的。大多數有點頭腦的都不做此奢望,指望著能花錢從短毛那裏多買幾台電報機,將其布置到全國各地也就行了。隻是當他們找到陳濤,表達了上述願望之後,才發現這事兒沒這麼簡單。

——光有電報機,沒有相應的操作人員也是白搭,而所謂“操作人員”可不僅僅隻承擔一項日常收發報任務,諸如電力供應,日常保養,後續維修等工作也少不了的——有些工作在瓊海軍中都需要“真短毛”親自來幹。想要培養出一批能取而代之的明朝技師來,就算瓊海軍方麵願意毫不藏私的全力栽培,沒個若幹年功夫也甭指望能成才。

另一方麵,委員會雖然同意向大明朝開放這項技術,其目標可不是為了賺取幾個賣電報機的錢。肯定要用來換取一些政治籌碼的,至於具體要換些什麼,則要通過談判來決定——代表團正是為此而來。

故而此刻周延儒他們主動提到此事,卻正中林漢龍的下懷——他領導的那支工程隊在瓊海軍中正是專門負責此類“高科技”項目的施工與維護,從水電站到電報站,全是他的業務範圍,當即便侃侃而談起來,隻一會兒工夫便吹得在座那些明朝高官個個都暈頭轉向——林漢龍可不是那種隻會悶頭做活的工程狗,他以前就經常在外麵跑項目,嘴皮子本就能說會道的。穿越之後也不是整天躲在綠區不見外人,搞施工經常要跟明朝本地人打交道的,上到富商下到老農都接觸過。這回碰到的官兒雖然大了些,但隻要是在他擅長的工程技術範疇內,大明首輔周延儒和一個瓊州府尋常鄉紳也沒啥兩樣——反正都是一竅不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