觥籌交錯,衣香鬢影。
這裏是大明永康侯府,蔡國公徐忠後裔,自成祖始封,傳至如今,標準的公侯世家。
這一代的永康侯徐應垣原本是家中庶次子,論嫡論長都輪不到他來繼承這個侯爵位。但人的運氣就是這樣不好說——嫡長兄徐應坤連同其嫡子徐錫胤先後過世,也沒留下其他後代,於是爵位就落到了他們二房頭上。
故此徐應垣本人對於嫡庶之分看得就不是很重,自家一個庶生女兒從小各項待遇和嫡生的也沒啥兩樣,教養的極好。當然在要為家族出力這一點上也是同樣待遇——徐家幾門姻親結的都不錯,前頭那位小侯爺徐錫胤更是娶了成國公朱純臣的女兒,所以在徐應垣看來,家族在傳統貴戚勢力中所結的關係網已經足夠密實,可以適當向其它方向擴展一下子了。
徐家因此最早提出了與短毛結親的構想,在具體操作中當然也占據主導地位。這一回,京城勳貴們與短毛入京人員的首次大規模會麵,也就理所當然放在了永康侯府的徐家花園中。
請客理由是現成的——如今正是過年的時候,京城人家不拘貧富,隻要還有點家底的,都至少要擺上一兩桌酒,請來幾撥客人——如果連這一點都做不到,就說明你們家徹底敗落了,那下一年往往連店鋪都不肯賒賬,日子可就更難過。
小門小戶尚且如此,號稱與國同休的侯府世家當然更不能倒了架子。自春節除夕之後,到正月十五元宵節之前的這段時間,徐家天天都在擺宴席。就算有時候家裏老爺太太少爺小姐……全家都出門去赴其他親貴的宴了,府裏酒席還是要擺的——由管家出麵招待街坊鄰居,往來商戶,這就是堂堂侯府的氣派!
當然這一天,京城親貴們多半都雲集到了徐家,甚至連平時不怎麼跟親貴打交道的朝廷命官都來了不少——別人不提,僅僅吏部天官,當朝首輔周延儒周老爺的出現,就足以讓京師裏所有人都掉落一地眼珠子了。
要知道在大明朝,勳貴跟文官曆來是兩條線,各走各的很少有交集。文官朝臣們手握大權,灰色收入豐厚,可也容易大起大落。萬曆年間首輔張居正曾經何等顯赫!搞死個王爺都毫不費力,可一旦敗落下來那也是慘烈無比,一家老小被圍起來活活餓死……當然這是極端情況,但通過科舉爬上來的文臣,升的快跌得也快,這卻是不爭的事實。
台上大佬們猶如走馬燈一般不停變換,而勳貴們多半是靠著祖宗留下的田產商鋪過活,有出色的子弟也往往走武職,幫皇家掌著兵權印把子,隻要不胡亂摻和進政爭之中自己找死,一般都還能順順當當把爵位和富貴傳下去的。這方麵最近的反麵例子便是豐城侯李承祚,明明是與徐家一樣,始封於成祖年間的老牌勳貴,有田有產的,卻不知發了什麼昏,偏偏在天啟年跑去附逆閹黨,居然還恬不知恥的為魏忠賢請賜九錫、求封魏王!當時一度炙手可熱,可那有什麼用——當今皇爺一上台,先除爵後斬首,全家死光光,別說承祚,連香火都斷絕了。
而另一方麵,文官們也多半不愛跟勳貴打交道。能夠從科考廝殺場中拚出來的沒有廢物,個個都是人精,在他們眼裏看那些依賴祖蔭才得高位的勳貴們自然大都是廢柴。更何況文臣和勳貴如果走得太近,還很容易招來天子的忌諱,故此大多數情況下,這兩者就如同水和油一般不可調和。
以往徐家擺宴,對朝廷重臣那邊僅僅是出於禮貌發一張帖子,說明徐家很尊重你們這些朝廷大佬倌兒,也就夠了。雙方心裏都知道,文臣肯定不會參加勳貴的飲宴,在安排時也不會考慮這一撥兒。但今年卻是風雲突變——送帖子上門的管家竟然得到了周首輔的親自接見,在問明白了侯府客人的身份後,當即就明確表示自己會去赴宴,差點沒把那管家給嚇傻了。
受驚嚇的不僅僅是管家,永康侯全家都被驚著了——當天送出去,原本以為隻是走個過場的請客帖子十有八九都得到了肯定回複。自首輔周延儒以下,兵部尚書,工部尚書,戶部尚書……這些位高權重的大佬們全都表現出了出奇的爽快,一口答應到時候肯定來。嚇得徐應垣本人都是汗流浹背——虧得府裏管事老成持重,請客帖子不是一次性全發出去的。先送的這批頂尖高官,後麵更低一級的侍郎,翰林,禦史等等還沒來得及送,趕緊給叫停——否則若當真送出去,人家全答應下來,那到了正日子,自家永康侯府也別招待親友了,直接可以開朝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