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無韻之《離騷》”(2)(2 / 2)

魯迅將《史記》與《離騷》相提並論,不僅因為作者的遭遇或作品的寫作背景十分相像,而且也因為《史記》除了是中國史學史上的一座偉大的高峰,同時又和《離騷》一樣,也是中國文學史上的一枚不朽的豐碑。

《史記》刻畫人物的細膩生動,表現出司馬遷極高的文學造詣。他寫楚漢兩軍對壘,項羽一方用弩機射出的箭射中了劉邦的胸口。劉邦痛得不由自主地將身體收縮起來。但他突然意識到在陣前暴露出主帥胸部受傷,很容易動搖自己一方的軍心。但他已經彎下腰去了,怎麼辦呢?於是他急中生智,就勢伸出手去抓住自己的腳,嘴裏說道:“老賊傷了我的腳趾。”司馬遷隻用十二個字就把這段經過表現得栩栩如生:“漢王傷胸,乃捫足曰:‘虜中吾指。’”《史記·平原君列傳》講述著名的毛遂自薦的故事,在說到毛遂要求陪同平原君趙勝出使楚國的時候,司馬遷這樣描寫兩人的對話:“平原君曰:‘先生處勝(平原君自稱)之門下,幾年於此矣?’毛遂曰:‘三年於此矣。’平原君曰:‘……今先生處勝之門下三年於此矣,左右未有所稱頌,先生無所有也。先生不能。先生留。’”毛遂最後還是跟從平原君去了楚國,而且也全靠了他的辯才,才說服了楚國參加抗秦聯盟,使平原君得以實現使楚的目的。這時候《史記》又記載平原君的話說:“勝不敢複相士(識別人才)。勝相士多者千人,寡者百數,自以為不失天下之士。今乃於毛先生而失之也!……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強於百萬之師,勝不敢複相士!”前麵一段反複直呼“先生”,後麵一段則反複以“毛先生”為稱;前麵幾次反複“三年(或幾年)於此矣”,後麵則重複強調“不敢複相士”。前後的反複,突現出平原君對毛遂從表麵禮敬有加而心實鄙之,到真心佩服的思想感情變化。《史記》行文的氣勢,就像駿馬衝下千丈之坡,又好比風行於上而水波跌宕起伏於下。

又如描寫韓信胯下之辱,《史記》說他“熟視之,俯出胯下,蒲伏”。“熟視之”三字深有意味,突出了韓信內心激烈的衝突;而“蒲伏”兩字,則把韓信忍氣吞聲的樣子交代得活靈活現。《漢書》抄《史記》的這段文字,刪去“蒲伏”兩字,文章色彩也就變得單薄多了。《史記》的文字“言近旨遠,辭淺義深(語言明白易懂而含義深遠)”。它敘述劉邦聽說蕭何離去後的感覺,稱他“如失左右手”;描寫漢軍的死傷慘重,說“睢水為之不流”;形容董仲舒的精神專注,則說他騎馬三年,還沒有弄清那匹馬是雌是雄。有人說,閱讀《史記》,真正可以令讀者“如直見當時人,親睹其事,親聞其語。使人乍喜乍愕,乍懼乍泣,不能自止”。

《史記》的文字是否也有不那麼精當的地方?或許不能說絕對沒有。《項羽本紀》講述項羽死前勇戰,說“獨籍所殺漢軍數百人,項王身亦被十餘創”。兩句話都指項羽一人而言,卻好像在說兩個人的事。劉知幾在《史通》裏批評“史之煩文”,共舉十四例,其中有十例出自《史記》。他的標準非常嚴格,曾批評《漢書·張蒼傳》裏“年老,口中無齒”一語是“六文成句而三字妄加”,以為應當刪改為“老,無齒”。可見真的要把一部書寫得“字字珠璣”,幾乎是做不到的。總之,魯迅說《史記》是一部不押韻的長詩,也有表彰它崇高的文學價值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