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的一天,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劉吉教授派秘書送來一篇短文《上海菜小考》,劉吉副院長批示:“改成文言文,從而字減一半。敬請哲學所胡孚琛同誌助一臂之力,謝謝!”上有他的簽名(見下頁)。劉吉教授是跟隨江澤民總書記從上海調京的領導幹部,正好是分管哲學、宗教、馬列等研究所的副院長,在他周圍聚集了一批學者撰寫《和總書記談心》的書,在這之前,我卻同他無有直接交往。我進京後實際上結交了不少高層領導幹部,但多為主動來找我的離休退職的老首長,蓋因我平生傲骨嶙嶙,自視甚高,不肯隨波逐流奔競於炙手可熱的官僚門下。這篇短文是給北京二環路外側東四十條一帶的亞洲大酒店用的,該店由上海錦江集團出資經營,他們要以金字刻在四樓大廳的牆壁上。本來中國社會科學院的學著大多能讀懂文言文,但能直接用文言文寫作的學者卻不易找到,因此委婉拒絕此事就等於承認自己沒有用古文寫作的能力。由於劉吉副院長的批示很客氣,我決定寫完後先去見他,見麵後發現他是一位性情豪爽、不拘一格的人,使我顧忌全消,就把這篇作品交給了他。我國古代的文言文和現代白話文本來在結構和氣派上很不相同,不能照直翻譯,須按古文的起承轉台重新創作。我自己拿不準,王明老師已經仙逝,我想到了李錦全老師是國內極少的精於此道的學者。後來我終於見到赴京開會的李錦全老師,當麵拿劉吉副院長所送短文的複印件和我的習作向他請教。李錦全老師看過我的文言文作品後還算認可,又在後麵增加了一句,因此文較短,今以繁體字全文附錄於後。
其中“四方君子,盍興來乎”,為李師所加,我稍為顛倒一字。改為“盍興乎來”,韻味全出矣。今接中山大學哲學係《李錦全先生八十壽辰紀念文集》組稿函,遂搜索記憶撰成此文,以為後世留下一段學界掌故,華誕不能無詩,今口占一詩,賀先生壽:
陶詩韓文集一身,
高見雅量氣幹雲。
天下英才得而教,
孔顏樂處好傳薪。
詩成之後,想到李錦全師乃古文詩詞之匠手,有《思空齋詩草》傳世,我的詩不拘格律,豈非班門弄斧嗎?然學生的詩送老師斧正,亦無可指責。當日恰有河北省社會科學院的解成教授來訪,他是詩人,也很佩服錦全老師的為人,遂代我寫了一首藏頭詩為師賀壽,以補我之才拙。然此詩又嫌雕琢,且有“壽比南山福如東海”句,稍落俗套。我想此句流傳千年,李師乃雅士,必有不俗者在焉。今將此詩稍作調整修改,一並奉上:
祝嘏方出口.
錦上已添花;
全球流芳譽,
恩義滿天涯:
師德似泰嶽,
壽辰十乘八;
比肩數宿鬥,
南園一奇葩;
山間栽大木,
福田播新芽;
如椽筆在手,
東窗寫春華;
海潮連天湧,
學子浪淘沙;
生年見散仙,
孚語且細察;
琛玉晶瑩露,
賀辭非自誇。
(作於2005年6月4日,收入中山大學出版社2008年9月出版的《春風講席:李錦全教授八十壽辰紀念文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