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企業家來講,要把人才作為治企的第一因素,把知人善任作為自己的第一本事,把成長高峰期作為用人的第一時間,把中層幹部作為企業的第一力量,把項目人才作為當前的第一人才,把崗位分析作為用人的第一分析,把競爭環境作為用人的第一環境,把激勵機製作為用人的第一機製,把信任與授權作為用人的第一法則,把培養人和造就人作為自己的第一追求。
企業的領導者應該把什麼作為治企的第一因素?是人才。
治國之道,唯在舉才。斯大林把人才看做"資本",以為人才是世界上所有寶貴資本中"最有決定意義的資本"。鬆下幸之助把人才看做"資產",認為優秀的人才是公司最重要的資產。日立公司幹脆把人等同於事業,創建伊始就將"事業即人"作為經營的信條。鄧小平則說過一句比較樸實的話:任何事情都是人幹的,沒有大批的人才,我們的事業就不能成功。據說當年錢學森曆經磨難回歸祖國時,美國一位海軍將領曾發出這樣的感歎:"無論在哪裏,他都抵得上5個師。"袁隆平的雜交水稻被西方稱為"東方魔稻",對十幾億中國人來說,袁隆平的價值無法估量。被譽為"當代畢升"的王選讓中國的印刷術告別了鉛與火的時代,邁入電子與激光的新紀元,對中國的發展來講意義重大。企業領導者,必須把人才作為治企的第一因素。把這個觀念樹起來、貫下去,考慮問題會大不一樣、推進工作會大不一樣、工作效果會大不一樣。
企業家要有很多本事,第一本事是哪項?是知人善任。
人才是治企的第一因素,知人善任就是企業"一把手"的第一本事。"人皆可為堯舜。"國企的領導者尤其要相信,自己的員工理論上都是有用的人,區別隻在於能力類型與能力大小的不同。在企業裏,冗員就是放錯了位置的人才;用人不當,優點也會變成缺點。"西鄰五子"的寓言故事很有趣:長子質樸則使之務農,次子敏捷則使之從商,三子盲則使之卜卦,四子佝僂則使之搓繩,五子跛足則使之紡織,遂皆不患衣食。企業領導者,應該"勞於用人,逸於治事"。
用人的第一時間是什麼時候?是成長高峰期或將至成長高峰期的時候,一般來看是30歲左右的時候。
黃瓜頂花帶刺時采摘,吃起來最為清香。人才成長是有規律的,其使用也是有期限的。過了人才使用的最佳期限,人的潛能往往就開發不出來了。好比煉鋼,過了火候,永遠也煉不出好鋼。人的潛能的第一開發高峰期,是20~40歲之間,尤其是30歲左右的時候,這是人的創造能力的最佳期,因此也是用人的第一時間。當然也有早慧或大器晚成者,如甘羅12歲拜相,子牙八旬封印。諸葛亮出山,時年26歲。據說諾貝爾獎自頒發以來,獲物理學、化學和醫學獎的人中,1/
3是35歲以下的年輕人。還有人對古今中外著名科學家、發明家進行統計,發現其中65%是在20~40歲之間作出第一項重大發明創造的,其最佳峰值年齡為37歲。毛澤東30歲當中央委員,遵義會議時才42歲。周恩來26歲任黃埔軍校政治部主任,28歲任中央軍委書記,51歲任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任總理。1955年評軍銜時,30多歲的少將、40多歲的中將和上將大有人在。在第一時間用人,成本最低,效應最大。在第一時間用人,必須打破論資排輩的思維定式,不拘一格任用人才。羅斯福做到了這一點,所以艾森豪威爾在24年內由少校晉升為上將,統帥300萬美軍。索尼公司總裁盛田昭夫也做到了這一點,所以他幹脆燒掉公司全部職員的履曆表。
對"一把手"來講,企業的第一力量是哪些人?是中層幹部。
核心技術人員固然相當重要,但對企業領導者來講,企業的第一力量是中層幹部。因為無論多麼好的戰略、多麼好的決策、多麼好的核心技術,都需要獲得中層幹部的支持才能付諸實施或出色完成。中層幹部是第一執行者,決策需要經過他們傳遞到每個員工。企業好比是一駕馬車,車夫是"一把手",轅馬就是中層幹部,轅馬不使勁,車夫是無法驅車前行的,轅馬往前走,其他的馬想不走都不行。北宋王安石變法,目的是富國強兵,改變北宋積貧積弱的局麵,雖然王安石作為丞相極力鼓吹變法,又得到了皇帝的支持,但遭到執行層--手握實權的頑固保守勢力的反對,變法以失敗告終。艾柯卡離開福特汽車公司總裁崗位後,任克萊斯勒公司董事長,福特汽車公司有一批優秀管理人員放棄了優厚待遇,紛紛隨之而來。艾柯卡說,這樣的人不需要多,有25個我就能管理好美國。卡耐基說,將我所有的工廠、設備、市場、資金全部奪去,但隻要保留我的組織人員,4年之後,我仍將是一個鋼鐵大王。艾柯卡與卡耐基語出驚人的基礎,就是有一批得力的中層管理者。企業領導者除了要有出色的決策能力,還要有出眾的號召能力,能夠培養和凝聚一批中堅力量追隨自己,共同為事業奮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