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書相當的十分的好看,這是一本精彩的書,如果您有什麼觀點,留個評論吧**
稿本原件首頁有原藏者題字,轉鈔,酌加句讀如下:
《梅花夢傳奇》稿本
此梅花夢傳奇稿本,道光四年間京朝諸名公有題詠,未見行世。同治三年,予得於書肆,弁藏久之。今為光緒十二年,裏中無事,再覽一遍,他日當付梓也。春陔記。
稿本原件近末頁處,複有原藏者題字,轉鈔,酌加句讀如下:
同治三年冬,十二月二十一日,從琉璃廠肆破書攤上得此攜歸。擁爐挑燈,快讀一遍,麗情綺思,奔赴筆端,如泉湧花發,以此傳奇,此奇可傳也。春陔張盛藻記。
兩處題詞勘對之後,《梅花夢》傳奇稿本的原藏者——張盛藻便浮現了出來。張盛藻,字春陔,又字君素,枝江人。道光庚戌進士,曆官禦史,光緒年間曾任溫州知府。b米b花b在b線b書b庫b
張盛藻雖官居禦史要職,卻是個柔腸百結的性情中人。他曾在北京陶然亭錦秋墩南坡上,那塊著名的“香塚“碑後題下詞句:“浩浩劫,茫茫愁。短歌終,明月缺。鬱鬱佳城,中有碧血。碧亦有時盡,血亦有時滅,一縷煙痕無斷絕。是耶非耶?化為蝴蝶。”——據李慈銘《越縵堂日記》同治三年十一月十六日記,該偈文就是同治時禦史、丹陽人張盛藻為悼念曲妓蒨雲所作。
像這樣一個喜與優伶伴遊,情癡意長的顯宦,發現《梅花夢》傳奇稿本並珍藏之,實在有點物聚所好,天意人心的味道了。當然,這種情癡秉性自然與“鐵麵禦史”所要求的體性格格不入,在張盛藻同治三年(1864)得到這本傳奇之後數年,就被朝廷派至溫州任知府去了。當然,在張先生的行囊中,仍然少不了這本《梅花夢》,在光緒十二年(1886),他又讀了一遍,甚至希望能自己出錢將其刊行於世了。這本《梅花夢》從同治三年至光緒十二年,二十二年間輾轉於京師、溫州兩地,在張盛藻先生的藏書中,也算是一傳奇了吧。
時光流轉,大清帝國倏忽覆滅。這本《梅花夢》也隨之流遷難覓,奇巧的是,1918年,它再次出現在了另一位溫州官員的手中。這名官員就是冒廣生(1873-1959)。他是明末冒襄(字辟疆)的後裔,字鶴亭,號疚齋,江蘇如皋人。光緒二十年(1894)舉人,後誥授資政大夫。清末任刑部郎中、農工商部郎中,民國後曆任農商部全國經濟調查會會長,江、浙等地海關監督,民國二年(1913),江蘇如皋人冒廣生出任甌海關監督,任溫州甌海關監督長達五年。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