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8章 運籌帷幄(2 / 2)

我看了一眼炮局裏這些家具,實在是太過於陳舊,提議給全局上下換套新家具。

可胡局卻連連推辭,說這些東西都是上麵統一調配,全是公共財產,但凡超過兩百塊錢,都得打報告。

我輕嗯一聲,伸出三根手指,“三天,三天之內,我讓咱們光明分局換上新家具。”

看著胡局那一臉難以置信,我隻得點頭微笑。

因為,心中早已有了底,有易闌珊這般大人物在,就這點雞毛蒜皮的小事,簡直可以說是小菜一碟。

至此大功告成,隻等賭場裝修完畢,財神大酒店便將在我手裏直接完成蛻變。

……

所謂千門地煞七十二局之“運籌帷幄”,取自漢高祖劉邦語:夫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裏之外,吾不如子房。

子房,正是張良的字。

張良,出身貴族世家,其祖上曾五朝為相。

若是沒有秦滅韓,張良八成是韓國第六朝宰相。

與燕國太子丹一樣,張良也找了刺客刺殺秦始皇。

這便是著名的“滄海得壯士,椎秦博浪沙”

隻可惜,結局與前者一樣,都以失敗告終。

若是張良與力士一起死了,那麼他會與荊軻一樣,被千古傳頌。

可惜,他的目標是光複韓國,必須要留得有用之身,以圖後進,而不是逞一時之快,貪圖一時虛名。

刺秦失敗後,他躊躇滿誌,身處逆境,四處漂泊,無計可施,找不到一點點複國希望,卻因在沂水圯橋,得千門後人黃石公授書,至此,習得兵法,更懂得了借勢。

人貴有自知之明,反過來說,有自知之明之人,才有可能避免淪為社會底層。

用現在的話來說,叫思路決定出路,選擇大於努力。

闡述每個局的本質,就是為了吸收前人智慧,轉而為你我所用。

百謀非我所出,能俱為我所用亦可。

這也正是劉邦用人的特點之一。

他最終能取得天下,是因為智勇雙全嗎?

顯然不是。

原因是他組建了一個當時天下最頂尖的團隊。

放眼古今中外,無論任何領域,但凡能成就一番偉大事業之人,無一例外都有一個以其為核心的團隊。

也就是所謂的組織、同夥、合作夥伴。

如果沒有一個誌同道合的組織勢力作為依托,個體的力量即便再強,也會最終力有不逮,飲恨敗北。

這,便是天時、地利、人和中,最為重要的人和。

項羽與劉邦比,他是當時最得天時之人。

“楚雖三戶,亡秦必楚”,是口號。

立楚懷王後人為王,是師出有名。

但是後期,項羽因一句“富貴不還鄉,如錦衣夜行”而選擇建都彭城,逐漸喪失了地利,又因狂妄自大,殺死楚王,坑殺降卒,為後人所詬病,失去天時。

而劉邦依張良之計,建都漢中明修棧道,又依韓信之謀暗度陳倉,攻略三秦,取得關中之地。

至此,當時天下三大產糧基地,劉邦已占其二。

這也是劉邦在楚漢戰爭中多次作戰失敗,卻依舊能夠卷土重來的重要原因。

彭城之戰,張良發揮其外交才能,聯合各路諸侯,幫助劉邦集結了五十六萬大軍,曾一度占領彭城,差一點兒就把項羽給一鍋端。

可那是項羽老家啊,三萬楚軍精銳一出,五十六萬聯合軍成鳥獸散,急急如喪家之犬,匆匆如漏網之魚。

眼看著地利上取得的優勢就要損失殆盡,關鍵之時,張良又出一計:

先策反項羽手下大將英布,再聯絡遊擊戰鼻祖彭越,最後委托韓信,利用人和上的優勢,扭轉地利上的頹勢。

這便是著名的“下邑之謀”

隨後,還有諫阻分封、勸都關中,無一不是張良從大局觀出發,為劉邦說明其中利害關係。

曉之以理,動之以利。

重賞之下必有勇夫!

這,便是人性!

通過緩和主要矛盾,平衡動蕩的局勢,這是張良的道,也是我的道。

“運籌帷幄”這一局,就是以不變應萬變,專抓主要矛盾,然後順勢而為,扭轉不利的局勢。

知勢才能用勢,用勢才能得勢。

用一句話來解釋,那便是“不謀萬世者,不足謀一時,不謀全局者,不足某一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