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達齋被任為高級研究組組長,隨李一氓在山東煙台一帶,進行城市建設試點工作,同時協助審查國民黨軍隊中的軍、師、旅、團級軍官戰俘。工作以外,曾達齋以整理古籍,把玩古物消閑。
李一氓,四川彭縣人,1903年生。曾赴法國勤工儉學,尋求革命真理。1925年在廣州加入郭沫若的創造社,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並在廣州任國民革命軍總政治部秘書、宣傳科長,參加北伐戰爭。大革命失敗後參加南昌起義後轉至上海進入中共江蘇省委宣傳部和中央特科工作。1932年到中央蘇區瑞金,次年擔任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國家政治保衛局執行部部長。第五次反圍失敗後參加長征,到達陝北後任中共陝西省委、陝甘寧省委、陝西省委宣傳部長等。抗戰期間在皖南協助葉挺組建新四軍,任新四軍秘書長和中共東南分局秘書長。抗戰勝利後,任中共中央華東局常委兼宣傳部長,同時兼蘇皖邊區政府主席。
全麵內戰爆發後,袁殊又隨李一氓前往大連,負責調查日本投降後留在大連的日本科學家與技術人員情況,還以曾達齋的名字、博古堂經理之身份,從事文物經營,並主理對香港秘密貿易工作。他多次來往於香港,從事文物經營及特種貿易,為解放戰爭籌措經費。曾達齋此時工作的危險與繁忙,比起駐滬時“五重間諜”生活來,已經大大減輕。
1948年末到1949年間,曾達齋發表文章三十餘篇,熱情歌頌了解放區生活以及解放軍在各大戰場上取得的戰果。1948年6月9日以筆名“丁末”寫有《大連的春天》,刊於《關東日報》;8月22日完成《關東﹗好光景》,兩文記述倭寇被逐後,民心振奮,麵向將來。9月,中共華北人民政府成立,董必武於大會閉幕時,宣布華北土地改革基本完成;中華全國總工會於哈爾濱成立,曾達齋於該月12日作《海燕之歌》讚頌之。10月3日,曾達齋以筆名“溫超”在《海燕》報第一版發表《祝捷之秋》,以記解放軍金秋大捷。當時濟南、開封已為解放軍攻占,太原、保定、長春、沈陽被圍,我軍兵鋒直指北平,國民黨在華北已經回天無力。就在上文刊登不久,長春被我軍占領,曾達齋作《長春頌》。
11月7日,曾達齋的《長瀋三千年》寫成,主要記下的是國民黨兵敗奉天,解放軍擁有東北九省的事實。11月14日寫成《取徐州》,12月5日發表《下江南》,記述國、共之間規模最大的淮海戰役(徐蚌會戰),解放軍取得重大勝利。及後,解放軍發動平津戰役,12月19日曾達齋寫成《北平黎明》,此時解放軍已經攻下唐山,張家口早成孤舟,並包圍南口、昌平、沙河、通縣、豐台、神台、良鄉等北平外圍,古都攻陷,指日可待。看到這一喜人的形勢,曾達齋喜悅之情溢於言表。
蒙冤入獄 初誌不改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前,曾達齋已隨李一氓等抵達北平。隨後他轉到李克農旗下情報部門工作,擔任一般幹部。工作地點為北京南小街趙堂子胡同,即五四運動時期,為愛國青年火燒的曹汝霖宅“趙家樓”。在國務院情報總署、中央軍委聯絡部工作的日日夜夜,是曾達齋一生中最為紅火的日子。他每天工作到深夜,專門從事日本問題的研究,定期為《世界知識》撰寫有關日本問題的政論性文章。因對日本了解,精通日語,此時曾達齋主力研究戰後日本發展。韓戰期間,曾達齋完成的材料,部分交與政治局,以供其隨時了解美日動向。曾達齋有著極好的口才,經常為部裏的幹部和年輕同誌作報告,談白區工作經驗,講有關日本問題,在部裏被稱為“日本問題專家”,他還應邀作一些關於情報方麵的報告。朱德聽了他的報告後,曾誇讚他是“我黨情報工作戰線不可多得的人才”。
曾達齋在趙家樓的工作隻維持了五年,據其子回憶,曾達齋忙碌非常。對曾達齋而言,在此期間唯一發生的大事,是與第二任妻子王端離婚。與曾達齋離婚後,王端居於上海。曾達齋每次出差上海,仍前往探望王端。之後就爆發了震驚全國的“潘漢年案”。據王端回憶,1955年初,曾達齋最後一次到上海,滿臉愁容。王端多番追問,曾達齋仍不說出原委。及後,曾達齋再次前往王端住處,突然說胡風被捕,他可能也要出事。此消息自上海公安局得來,王端勸他轉往香港,曾達齋予以拒絕。二人最後一次會麵,曾達齋隻說須立即回京,前途未卜,此後或許難以見麵。
時任上海副市長的潘漢年,最後一次上京,致電曾達齋。二人預感將要出事,潘漢年非常傷感地說,凡從事情報工作者,多沒好下場,中外同行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