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職場更要懂得功成身退(3 / 3)

有人說這是一個沒有信仰的時代,所以也是一個墮落和可悲的時代。也許現代人不知道信仰的重要,或者單純地把信仰理解為一種迷信。這都是錯誤的。宗教固然是一種信仰,那些對於生活理念的正確把握其實也同樣是一種信仰。有了正當的信仰,就像是有了種子,能生根,能發芽,能抽枝,能於時間和空間的變幻中生長出信條來。有了信條,人就會有所為有所不為,就能夠體會到“道”的運行。

沒有信仰,固然不影響我們吃飯、睡覺和工作,好像是行得通的。但是我們難免會感到空虛和煩惱,覺得生活沒有意義,覺得所作所為沒有價值。所以有的人就會因此而尋找刺激,甚至為了一己私欲不惜傷天害理。這對社會來說是種危害,對個人來說也是自尋滅亡的不歸路。

也許是因為現代人太聰明了,因為有巧智,所以遠離了原本的清淨混沌,越來越不知足,於是也就偏離了“道”的自然而然。

在杭州西子湖畔虎跑寺內的一個不很起眼的地方,有一副對聯:“事能知足心常愜,人到無求品自高。”這是已故弘一法師的遺墨。凡是了解弘一法師的人都知道,無論從家境、才學、閱曆上來看,還是用愛國之情、誌向之取、進取心來比,弘一法師都不會亞於當時或現代的大多數人,甚至遠比大多數人都更符合精英分子的含義。然而恰恰是這位自豪“魂魄化成精衛鳥,血花濺作紅心草”的熱血男兒,認認真真地寫下了這樣一副對聯留諸後世,這便使人不得不冷靜下來,認真想一想這副對聯的深刻內涵。

孔子有一天感歎,他說:我始終沒有看見過一個夠得上剛強的人。要注意這個“剛”字,脾氣大不算剛;剛的人是方正,並不一定脾氣大;高帽子戴不上,罵他也不改變,這差不多有點像剛,但還要看他的品德、智慧、修養。前麵曾經提到上等人有本領沒脾氣,中等人有本領有脾氣,下等人沒本領脾氣大。孔子這裏的剛是指有本領沒脾氣的上等人而言。

曾國藩曾說:“知足天地寬,得宇宙隘。豈無過人姿,多欲為患害。在約每思豐,居困常求泰。富求千乘車,貴求萬釘帶。未得求速賞,既得勿求壞。芬馨比椒蘭,磐固方泰岱。求榮不知厭,誌亢神愈忕。歲燠有時寒,日明有時晦。時來多善緣,遠去生災怪。諸福不可期,百殃紛來會。片言動招尤,舉足便有礙。戚戚抱殷尤,精爽日凋瘵。矯首望八荒,乾坤一何大。安榮無遽欣,患難無遽憝。君看十人中,八九無倚賴。人窮多過我,我窮猶可耐;而況處夷塗,奚事生嗟氣?於世少所求,俯仰有餘快,俟命堪終古,曾不願乎外。語雲:名根未拔者,縱輕千乘甘一瓢,總墮塵情;客氣未融者,雖澤四海利萬世,終為剩枝。”

可見這世上不知足的人多,貧者有貧者的不知足,富者有富者的不知足,總之,欲望是無止境的。看來隻有按照老子所說,讓自己能夠“見素抱樸,少思寡欲,絕學無憂”,方可以知足而常樂啊。

“功成身退”是一種智慧,它告誡我們,當我們有功時千萬不要居功自傲;在一些人麵前擺老資格,更不要動不動就是當初怎麼樣。如果與這一智慧背道而馳,那麼不但不能顯示自己的功勞,反而會招來不必要的麻煩甚是危險。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