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5章 中興(4)(3 / 3)

《老子》為民和小國請命,但也為君和大國著想。怎麼統一起來呢?理想境界是第80章所描述的:“小國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人複結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為了達到這個理想境界,就要像第19章所講的:“絕聖棄智”,“絕仁棄義”,“絕巧棄利”。《老子》的作者當然明白,這是辦不到的。他們由理想到現實,要求為人君者在上與下、動與靜、雄與雌、剛與柔的關係上,甘於處下、尚靜、守雌、貴柔。一言以蔽之,就是“無為”。道家的無為,不是無所可為,而是達到無不可為的最佳方案,如第37章所講的:“道常無為而無不為。”其前提是第49章所講的:“聖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老子》的作者認為,隻要實行他們的主張,就會有第19章所講的“孝慈”,第38章所講的“忠信”,以及第19章所講的“民利百倍”。

如果以為道家所講的全是迂闊、虛幻之談,那是沒有真正認識道家。如果以為道家要曆史開倒車,那是鑄就了大錯。其實,道家所講的也是人君南麵之術。盡管曆朝曆代的君臣沒有一個完全照道家的學說去做,但還是有一些明君賢臣為政務清靜,以無為求有為,而且成效卓著,這就是有限度地實踐了道家的學說。

從哲學上說,《老子》的精華是樸素的辯證法。例如第11章說:

“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第58章說:“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第63章說:“圖難於其易,為大於其細。”第36章說:“將欲歙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將欲廢之,必固興之;將欲奪之,必固與之。”第40章說:“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第41章說:“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

第45章說:“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衝,其用不窮。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第78章說:“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諸如此類,無不蘊涵著妙理玄機,在《老子》一書中可謂俯拾皆是。

《老子》的理論出自所謂“玄覽”,即靜觀、細察、默想、頓悟。

除了類比推理之外,不加論證。這是中國南方的典型思維方式,大而言之,也是東方世界的典型思維方式。這樣的思維方式不是道家獨有的,其實儒家也有,隻是道家更為玄妙罷了。這樣的思維方式缺乏嚴密的邏輯性,然而富有啟發性。

《史記·老子韓非列傳》說:“世之學老子者則絀儒學,儒學亦絀老子。‘道不同不相為謀’,豈謂是邪?”戰國中期以後的狀況,大致就是這樣。不過,孔子其人和老子其人卻相互尊重,相互學習,而且在理論上有相互滲透之處。老子也講過要“孝慈”和“忠信”,孔子也講過要“無為而治”,都是為了救世,道雖不同而可相為謀。漢武帝采納董仲舒的意見,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開了一個惡劣的先例。從此,就重儒輕道了,這是古代中國的不幸。

道學站在楚文化鼎盛期的起點上,它是正在迅速發展的楚國社會的批判因素,也是這個社會的促進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