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子不善辭令,留給惠王一個“其言多而不辯”的印象。後來惠王問墨家田鳩何以如此,田鳩講了一個買櫝還珠的故事,說以辯取言一如買櫝還珠,事見《韓非子·外儲說》。公元前432年,惠王去世,在位計57年。在所有楚君中,在位時間超過55年的隻有惠王一人。太子為熊中,繼位,是為簡王。
公元前431年———簡王元年,楚滅莒。這時楚人繼續向東北推進,繞過魯國,達到了沂水流域的東部。莒國故址在今山東莒縣,其公族為嬴姓。莒人以為有越人支持,尚能苟安,不料乃如覆巢之卵。《戰國策·齊策》說:“莒恃越而滅。”越人北上的道路被楚人切斷,力圖重新打通,在公元前413年滅郯。郯國故址在今山東郯城,尚在莒國故址以南,再往北去,越人就力不從心了。郯國公族也是嬴姓,自稱乃少皞氏苗裔。
滅莒之後,因中原多事,楚人不得不把目光和精力投向中原,對齊魯一帶就暫且放鬆了。
昭惠時代長達84年。其間遭遇兩次驚濤駭浪,幾乎成為滅頂之災。楚人奮力抗擊,撥亂反正,四境之內很快就又風平浪靜了。經曆了兩次嚴酷考驗的楚國,以穩健的步履在發展的道路上前進,文化成就超過以往任何時代,與並世共存的其他國家相比,可謂“一覽眾山小”。
惠王去世前一年,即公元前433年,為剛去世的曾侯(隨侯)做鎛鍾一枚。這位曾侯名乙,酷愛音樂,精通聲律,有一套多達64枚的編鍾。可慶幸的是,1978年發掘了位於今湖北隨州擂鼓墩的曾侯乙墓,這套編鍾連同這枚鎛鍾都重現於人世了。
曾侯乙編鍾體製宏大,性能卓絕。經曾侯乙編鍾複製研究組檢測,鍾體含錫量在13%至16%之間,與《周禮·冬官考工記》所雲“六分其金而錫居其一,謂之鍾鼎之齊”相合。實驗證明:含錫量若低於13%。則音色尖銳而單調;若高於16%,則鍾體易擊碎;若在13%至16%之間,則音色既渾厚豐滿,鍾體亦不易擊碎。還有含鉛量,過少則鍾聲衰減過慢,過多則音色易惡化。實測含鉛量在1%至3%之間,鍾聲既衰減較快,而音色不致惡化。甬鍾有45件,總音域跨五個八度音程,比現代鋼琴的音域兩端平均各隻少一個八度音程。在中心音域部分約占三個八度音程的範圍內,十二個半音齊備,從而證明這套編鍾是已知世界上最早具有十二個半音音階關係的定調樂器。試奏證明,其旋宮能力達六宮以上,可演奏采用和聲、複調、轉調手法的樂曲。
與這套編鍾同出的有編磬一套,計32件,被盜洞塌落的土石擊中,多已破碎,令人抱憾。
鍾與磬是相配的:鍾發聲洪亮,磬收韻清越,兩者相得益彰。
所謂“金聲玉振”,就是這個意思。古代的“八音”,金居第一,石為第二,金即鍾,石即磬。
曾侯乙的編鍾和編磬都有銘文,鍾銘2800餘字,磬銘殘存700餘字,加上鍾架筍梁、編懸配件和磬匣上的文字,共得4463字。其內容是樂理,全麵地顯示了當時楚國和曾國樂學的發展水平。
曾侯乙墓出土的銅器總重達10噸,創單墓出土銅器總重的最高紀錄。製作某些銅器所使用的熔模鑄造工藝盡善盡美,成為銅器鑄造技術的“珠穆朗瑪峰”。其中有尊和盤各一件,最為精妙。尊唇和盤口都是寬沿外折,布滿細密的鏤空蟠螭紋和蟠虺紋。諸多紋飾互不接續,概由內部的多層銅梗支承,不見鍛打、鑄接、焊接的痕跡。
如此玲瓏剔透,華麗之中有空靈之感,令人歎為觀止。此外,如冰酒器等,也是熔模鑄造工藝的傑作。
須知,曾是楚的附庸。位於楚的腹地。附庸的水平尚且如此,宗主的水平如何就不難想見其大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