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4章 中興(3)(2 / 3)

楚國靜觀其變,坐收其利。

公元前464年———惠王二十五年,句踐死,子鹿郢(鼫與)立。

從此,越國就黯淡無光了。

公元前458年———惠王三十一年,知氏、趙氏、韓氏、魏氏攻滅範氏、中行氏之後,晉出公企圖以齊、魯兩國為外援,伐知、趙、韓、魏四卿,未果。三年後知伯廢晉出公,立晉昭公曾孫驕為晉懿公。不久,知伯與韓康子、魏桓子引兵圍趙襄子。趙襄子策動韓康子、魏桓子倒戈,殺知伯,盡分其地,時為公元前453年———惠王三十六年。其明年,晉出公不自安,奔楚求庇,晉三卿立晉敬公。

晉國的揚氏為三卿所逼,也奔楚避禍,居巫山之中。其後有漢人揚雄,以文名世。

秦國北伐大荔、義渠之戎,南取漢中之巴,幾經進退,擴展了版圖。楚國竭力鞏固自己在淮水中遊的統治,公元前447年———惠王四十二年,攻滅了反複無常的蔡國。《荀子·強國》說到此役楚師主帥是子發,滅蔡後,推功於國君、將領和士卒,辭賞不受。子發所辭的賞,應為“執圭”。“執圭”是楚國最高的爵位,可能是惠王始設的。

滅蔡後,楚國往東北方向擴展。公元前445年———惠王四十四年,滅杞。杞是由夏人遺民組成的一個小國,原在今河南杞縣,一再遷都,這時在今山東安丘東北。滅杞後,楚師繼續東進,達到泗水流域,這就逼近魯國了。為了解除後顧之憂,楚與秦通好。

楚人沒有放鬆對越人的戒備。楚、越兩國的舟師多次在長江中交戰。楚國的舟師戰船較大,裝備較好,但總在上遊,越國的舟師則適得其反。順流而下的退走時慢,逆流而上的退走時快,因而楚人屢屢失利。魯國的巧匠公輸般(魯班)應聘到楚國,設計了一種“鉤強之備”。“鉤”,就是把掉頭逃走的敵船鉤住;“強”,就是把迎麵衝來的敵船頂住。至於“鉤強之備”的構造,則莫知其詳。隻要能把敵船鉤住或頂住,楚人的優勢裝備———尤其是這時已用於實戰的弩就可以使他們穩操勝券。否則,如果短兵相接,楚人怕就鬥不過一向善於步戰的越人了。據說,自從楚人有了“鉤強之備”,在水戰中屢屢失利的就是越人了。此事,見《墨子·魯問》。

公輸般還為楚國設計了“雲梯”,用以攻城。“雲梯”下部有輪,《墨子·經》稱之為“車梯”。河南衛輝山彪鎮出土的水陸攻戰紋鑒,其圖像中就有帶輪的雲梯,不過那是戰國晚期的。公輸般設計“雲梯”,可能是受了楚國原有的“樓車”的啟發。楚國製造了一些“雲梯”,準備進攻宋國。墨子是宋人,聽到這個消息,急忙跑到楚國去,據說隻走了“十天十夜”就到了郢都。墨子求見惠王,懇求不要進攻宋國,並說宋人有他設計的守城器械,可以破公輸般設計的“雲梯”和其他攻城器械。公輸般也在場,他和墨子在惠王麵前進行攻防的演練,當然是假設的,一個講可以用什麼攻,一個講可以用什麼防。據說,公輸般進攻九次,都被墨子擊退了。於是,惠王吩咐不要去進攻宋國了。此事,見於《墨子·公輸》和《呂氏春秋·愛類》等典籍,都是墨家後學的手筆,不盡可信。

墨子平時生活儉樸,相傳這次見惠王卻衣錦而吹笙,以投其所好,事見《呂氏春秋·貴因》。衣錦,可能是臨時披上的禮服。吹笙,則肯定是因為惠王喜好音樂,墨子有意取悅於惠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