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活著,為了什麼?——人生的真諦(14)(1 / 1)

他還說這本書是“一麵鏡子,從中我窺見了用既可怕,又壯麗的筆觸描寫的世界,生命以及我的內在本性。”“我好像覺得叔本華就在我的跟前,和我娓娓而談。我感受到了他的熱情。書中的每一句話都在大聲疾呼:放棄,否定,克製。”

叔本華對尼采的影響究竟有多深?最好我們還是讓他自己說:“你想知道叔本華對我的幫助嗎?我隻有這樣來回答你:他讓我有勇氣並自由地麵對人生,因為我的腳發現了結實的地盤。”尼采無論是作為“教育家叔本華”--他自己寫了一篇這樣的文章--的忠實追隨者,還是在譴責頹廢的悲觀思想的時候,尼采說自己無時無刻不是一個苦惱的人。隻有斯賓諾沙或者歌德才能把他從叔本華那裏引誘出來。

尼采甚至認為自己之所以有勇氣麵對現實--冷漠、醜惡而充滿悲慘的現實,實在是得之於叔本華的教訓,尼采也由此建立了他自己的思想和哲學的基礎。

人的本質是意誌

人,何以為人呢?之前的哲學家都異口同聲地說是人的理性能力,能思維是人作為一種高等動物的本質,人是一種知性的動物,是一種理想的動物。也正因為這樣,重思辨的哲學才如此的高貴--它最貼近人的本質,不是嗎?

但是,叔本華要反其道而行之。他說:“這種古老而普遍的大錯,這種巨大的原始錯誤,……必須首先駁回。”他認為人有思考的能力,這隻是人的本質的表層。了解意識就好像要了解地球一樣,我們還遠遠沒有深入到地球的裏層,而隻是知道了地球的表層,就沾沾自喜了。

叔本華說,對於人來說,在有意識的智慧下麵是有意識或者無意識的意誌、奮爭不息的生命衝動、一種自發的活動和迫切欲望的意誌。意識,或者說理性是淺層的,意誌才是深層次的。

看起來,人是一種理性的動物,智慧引導著意誌,但是智慧隻是引導。意誌的強大力量是不可抵擋的。“人看起來是從前麵被牽著走;實際上,他們是從後麵被推著走”。人自以為被自己的理性指引向前,可實際上,他們是被自己的感覺--朦朧的,下意識的本能所驅使著。所謂理性,隻不過是為了裝點門麵而說得冠冕堂皇的話。叔本華說的有些玄妙,後來研究潛意識的弗洛伊德說的我們更好懂一些。如果我們把叔本華的理性對應成弗洛伊德的顯意識,叔本華的意誌對應弗洛伊德的潛意識。那麼他說的意思,就容易明白了。

人的意誌是人唯一永久不變的一個因素,而且,意誌把人其他的要素聯合成為一個統一體。

人的性格是在於意誌。人們的通俗語言喜歡說“心”而不喜歡說“頭”,就是因為好的意誌要比清醒的頭腦更加深刻、可靠,“傑出的頭腦能贏得欽佩,但永遠不會情感。”叔本華很聰敏地看出了這一點,“一切的宗教都許諾說美好的心靈會得到報償,但卻從未對良好的頭腦和悟性做任何的許諾。”

人的肉體也是意誌的產物。生命本來就是一種意誌力量,牙齒、咽喉腸胃是饑餓的表現,生殖器是性欲的表現,整個的神經係統就是意誌的觸角,從身體裏向外伸展,要向外界表達自己的存在。

理性會疲勞,意誌就永遠不會疲勞。大腦需要睡眠,但是心髒不需要,意誌即使在睡眠狀態也在工作之中。在睡眠之中,大腦休養生息,但是意誌卻從來不需要任何給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