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活著,為了什麼?——人生的真諦(12)(1 / 1)

的確,革命已經消逝,歐洲似乎也隨之失去了靈魂。一度曾使神袛之光大為失色的新天地--烏托邦,現在成了渺茫、模糊的未來,隻有年輕人才能看到那一天。老一代已被這種甜頭耍弄夠了,他們現在對它嗤之以鼻,作為對人類希望的譏諷。未來隻能是年輕人的,過去才屬於老年人;多數人被迫生活在現世,而現世卻是一片廢墟。……對那些含淚苦笑的人來說,這是一場多麼具有喜劇色彩的悲劇啊!

……

惡的問題很少像現在這樣生動、持續地擺在哲學和宗教麵前……但是,另一些人作出了更大膽的答複:歐洲混亂是宇宙混亂的反映;神聖的秩序根本不存在,也沒有什麼神聖的希望;如果有上帝,他對一切也是視而不見,整個地球籠罩在惡的陰影之中。

人總是無法超越時代的,時代的悲劇形成了思想家的悲觀,而思想家的悲觀又更加重了時代的悲劇色彩。人們從思想家的悲痛之中得到了喘息的機會,好在大家都沒有放棄希望,不然,19世紀的悲痛也許就要延續到現在。

叔本華的哲學人生

奧瑟.叔本華(Arthur

Schopenhauer)於1788年出生在但澤(今天波蘭的格但斯克)。他的父親是一個大銀行家,母親後來成為魏瑪圈子裏的知名人物和著名的小說家。但是父母的性格不合,因此時常借著娛樂活動來減少相互間的摩擦,旅行就更是他們的家常便飯。這樣,叔本華從小就不得不時常隨著父母四處出遊。據說他的父親脾氣很暴躁,而他的母親則聰明美麗,且富有文學才華。叔本華從小孤僻,傲慢,喜怒無常,並帶點神經質。他自己也曾說過:“我的性格遺傳自父親,而我的智慧則遺傳自母親。”看來,叔本華天生就有“怪癖”和“天才”的遺傳。

時代已經和古希臘不一樣了,像他這樣的商業家庭,孩子想要放棄商業從事哲學,必然是要遭到反對的。但是1805年,叔本華父親的死(可能是自殺)使他想讓兒子成為“世界商人”的希望徹底落空了,也使叔本華和母親的隔閡日益加深,最終關係破裂,但父親的遺產卻使這位未來的哲學家終生過著優裕的生活。

1809年,叔本華進入哥廷根大學學習哲學,熟悉了“神明般的柏拉圖和奇跡般的康德”以及謝林的思想。後來柏拉圖與康德之間的聯係成為他整個哲學的關鍵主題。當拿破侖的鐵蹄侵入柏林之後,他隱居於魏瑪附近的一座小鎮,撰寫了博士論文《充足理由律的四重根》。歌德是叔本華文章的第一批讀者之一,他對叔本華的才華頗為賞識,但也看出了叔本華正在形成中的悲觀主義。歌德告誡他,你若愛你自己的價值,那你就給世界以價值吧。但是年輕人沒有聽從歌德的意見,叔本華變本加厲地從古老印度的宗教中,吸收到了更多的悲觀思想,從此陷入悲痛之中無法自拔。

叔本華的哲學生涯也並不順利。他孤獨地完成了後來成為他代表作品的《作為意誌和表象的世界》,他的書裏不僅能看到柏拉圖的痕跡,也能看到康德的影響,而且他還將古老而又新鮮的東方思想融入其體係,後人認為他的綜合是西方思想家中的始作俑者。但是書出版之後,並沒有引起他所預想的轟動,一年半的時間內隻賣出去了140本書,其餘的都成了一堆廢紙。這讓他心灰意冷,非常傷心。

之後,他得到機會去柏林大學講授他的哲學體係,雖然他的任命並未受到黑格爾的阻礙,但自負的他卻要選擇與這位如日中天的哲學家同時開課。據說課堂上從未超過三個學生,不久就空無一人,他隻能淒涼地離開了柏林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