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玩物喪誌?其意很簡單,就是說因為迷戀於所玩賞的事物而消磨了積極進取的誌氣。關於玩物喪誌,有這樣一個典故。春秋時,衛懿公是衛國的第十四代君主,衛懿公特別喜歡鶴,整天與鶴為伴,如癡如迷,喪失了進取之誌,常常不理朝政、不問民情。他還讓鶴乘高級豪華的車子,比國家大臣所乘的還要高級,為了養鶴,每年耗費大量資財,引起大臣不滿,百姓怨聲載道。公元前659年,北狄部落侵入國境,衛懿公命軍隊前去抵抗。將士們氣憤地說:"既然鶴享有很高的地位和待遇,現在就讓它去打仗吧!"懿公沒辦法,隻好親自帶兵出征,與狄人戰於滎澤,由於軍心不齊,結果戰敗而死。人們把衛懿公的行為稱作為玩物喪誌。
曆史上關於玩物喪誌的例子有很多。比如春秋時,晉國想吞並南邊的虢國,但是在晉國和虢國之間還隔著一個虞國,所以,一直未能得手。晉獻公當政的時候,大夫荀息向他獻計,請求用晉國最好的 馬和寶玉送給虞國的國君,以便向他借路去討伐沈國。獻公有些舍不得,荀息說:"隻要向虞國借到路,這些寶物放在他那裏就像 放在我們國外的庫房裏一樣?今後還不是大王您的。"獻公同意了。於是,荀息便帶了寶物到虞國去借路。貪圖寶物的虞公一見荀息送去的東西,滿心歡喜,接了貴重禮物,愛不釋手,不僅一口答應了荀息的要求,而且還主動提出自己先起兵作為先鋒討伐虢國。大臣宮之奇以唇亡齒寒的道理苦 苦功諫,虞公唯晉國的寶馬和美玉是圖,根本聽不進去。結果,晉國滅了國,軍隊在返回的路上又順道突然襲擊,輕而易舉地拿下了虞國,活捉了虞公回國。原來送給虞公的寶馬和美玉,自然也順理成章地回到了晉國。又如,北宋皇帝宋徽宗趙佶,喜好書畫、蹴踘,整日沉迷其中,其也實乃曆史上的書畫大家,瘦金體文字和花鳥名畫傳承千古,但是重用蔡京、童貫、高俅等奸臣主持朝政,大肆搜刮民財,窮奢極侈,荒淫無度,朝政荒廢,民不聊生,最終釀成"靖康之恥",北宋被金滅亡。據說,宋徽宗聽到財寶等被金人擄掠毫不在乎,等聽到皇家藏書也被搶去,才仰天長歎幾聲。天子玩物喪誌,玩到喪失江山,可算是玩到家了。而玩物喪誌的危害實際遠不止這些。
30歲之前不能玩物喪誌,玩物喪誌會讓時間白白浪費。時間如流水,誰也擋不住,將盡力放在玩物上,你不會去在意時間流逝的遺憾與可惜。這是因為你的注意力全放在"玩"和"物"上,忽略周圍一切的存在,而時間是無形又時刻存在並不停歇倒退的,因此,說玩物喪誌是讓時間白白浪費一點都不為過。時間是無法用金錢來衡量的,它等同於生命,又超越於生命。在有限的生命力如何讓無限的時間發揮它有價值的作用,才是你應該去做的。白白浪費時間是不是太不劃算了,精明的你不會不知道。
30歲之前不能玩物喪誌,玩物喪誌會讓你萎靡不振,失去向前進取的信心,醉心而無法自拔。沉迷於迷醉並不是一件好事情,將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放在玩物上,身心與體能得不到休憩的你,自然會無精打采,不僅如此,你曾經擁有的豪情壯誌,也會因此而消磨,直至消失殆盡。無法自拔的你隻能醉心於玩物上,又何來勵誌呢?萎靡不振,失去進取心這樣的代名詞就成為形容你目前狀態的最好詞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