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4章 30歲之前就要了解父母的辛苦(1 / 2)

有一句話是這樣說的:隻有當自己真正做了父母後才知道當父母的辛苦。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了解做父母的辛苦,需要我們有切身體會。父母辛苦的是什麼?他們為什麼要辛苦?這樣的問題,30歲之前的你是否去思考過?父母的辛苦可以說都是為了子女。他們辛苦操勞,也是為了給子女創造一個良好的環境。30歲之前為什麼要了解父母的辛苦,這個問題需要我們仔細的去思考,去踐行。

30歲之前就要了解父母的辛苦,可以讓自己樹立理想與目標。其實很多時候,一個人的理想與目標,是會受到自身環境的影響。譬如說,你看到自己的父母很辛苦的現狀,還有家境,你就會在心裏立誌成為一個富裕的人。這是出自於最直接的條件反應。當你確立自己的理想與目標後,你將選擇一條和你理想與目標相適應的路子,比如讀書,經商,從事藝術創作等等。而能讓你產生這樣的想法與行為,是因為你了解了父母的辛苦,讓自己開始內省。由於內省本身就有一種力量,這種力量就像一種激素或者催化劑,讓你變得有理想,有目標。

30歲之前就要了解父母的辛苦,可以讓自己心存感恩之心,懂得如何感恩生活。一次,美國前總統羅斯福家失盜,被偷去了許多東西,一位朋友聞訊後,忙寫信安慰他,勸他不必太在意。羅斯福給朋友寫了一封回信:"親愛的朋友,謝謝你來信安慰我,我現在很平安。感謝上帝:因為第一,賊偷去的是我的東西,而沒有傷害我的生命;第二,賊隻偷去我部分東西,而不是全部;第三,最值得慶幸的是,做賊的是他,而不是我。"對任何一個人來說,失盜絕對是不幸的事,而羅斯福卻找出了感恩的三條理由。

在一個鬧饑荒的城市,一個家庭殷實而且心地善良的麵包師把城裏最窮的幾十個孩子聚集到一塊,然後拿出一個盛有麵包的籃子,對他們說:"這個籃子裏的麵包你們一人一個。在上帝帶來好光景以前,你們每天都可以來拿一個麵包。"

瞬間,這些饑餓的孩子仿佛一窩蜂一樣湧了上來,他們圍著籃子推來擠去大聲叫嚷著,誰都想拿到最大的麵包。當他們每人都拿到了麵包後,竟然沒有一個人向這位好心的麵包師說聲謝謝,就走了。

但是有一個叫依娃的小女孩卻例外,她既沒有同大家一起吵鬧,也沒有與其他人爭搶。她隻是謙讓地站在一步以外,等別的孩子都拿到以後,才把剩在籃子裏最小的一個麵包拿起來。她並沒有急於離去,她向麵包師表示了感謝,並親吻了麵包師的手之後才向家走去。

第二天,麵包師又把盛麵包的籃子放到了孩子們的麵前,其他孩子依舊如昨日一樣瘋搶著,羞怯、可憐的依娃隻得到一個比頭一天還小一半的麵包。當她回家以後,媽媽切開麵包,許多嶄新、發亮的銀幣掉了出來。

媽媽驚奇地叫道:"立即把錢送回去,一定是揉麵的時候不小心揉進去的。趕快去,依娃,趕快去!"當依娃把媽媽的話告訴麵包師的時候,麵包師麵露慈愛地說:"不,我的孩子,這沒有錯。是我把銀幣放進小麵包裏的,我要獎勵你。願你永遠保持現在這樣一顆平安、感恩的心。回家去吧,告訴你媽媽這些錢是你的了。"她激動地跑回了家,告訴了媽媽這個令人興奮的消息,這是她的感恩之心得到的回報。

有兩個人在沙漠中行走,他們是很要好的朋友。在途中不知道什麼原因他們吵了一架。其中一個人打了另個人一巴掌。那個人很傷心很傷心,於是他就在沙裏寫道:"今天我朋友打了我一巴掌。" 寫完後,他們繼續行走。他們來到一塊沼澤地裏,那個人不小心睬到沼澤裏麵,另一個人不惜一切拚了命地去救他,最後那個人得救了。他很高興,於是拿了一塊石頭,在上麵寫道:"今天我朋友救了我一命。"朋友一頭霧水,奇怪的問:"為什麼我打了你一巴掌,你把它寫在沙裏,而我救了你一命你卻把它刻在石頭上呢?"那個人笑了笑,回答道:"當別人對我有誤會,或者有什麼對我不好的事,就應該把它記在最容易遺忘,最容易消失不見的地方,由風負責把它抹掉。而當朋友有恩與我,或者對我很好的話,就應該把它記在最不容易消失的地方,盡管風吹雨打也忘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