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五十二章 攻入開城(1 / 3)

就在日軍忙著統一思想,決定誰去誰留之時,太平軍卻沒有閑著,其三大主力軍團已進抵開城城下,並且是弓上弦,刀出鞘,擺出隨時準備攻城的架勢.

此次攻城,元帥田小二親自擔任攻城總指揮,同時任命副元帥東方不惑為前敵總指揮.

具體的進攻安排則是,東方不惑統率的第七軍團擔任主攻,副攻為第八軍團,第六軍團則被做為預備軍團使用.

之所以做出這樣的安排,也是綜合考慮了各方麵的因素,因為,在前麵的戰鬥之中,第七軍團與第八軍團沒撈到什麼仗打,因而損失也不大,而第六軍團做為前一階段的戰鬥之星,其損失卻是非常之大,所以,聯軍指揮部做這樣的安排也是合情合理的.

而在這幾大軍團之中,特別是第七軍團,自進軍到開城外圍之後,除了派出部分援軍救助第六軍團之外,大軍的主力就一直在養精蓄銳,並無什麼特別的大動作,所以,此次擔當攻城主角也就是實至名歸了,當然,第七軍團也是憋足了勁想打好這一仗,畢竟,功勞不能全部讓其它的軍團拿去了呀,那多沒麵子.

本來,太平軍此次援朝的三大軍團都是騎兵編製,按理說,騎兵的功能主要在於野戰衝鋒,並不側重於攻城,但是,為滿足實際戰場的需要,這三大軍團卻並不局限於以何種形式出戰,他們往往會根據實際需要進行功能的調整,也就是說,他們該是騎兵的時候,那他們就是騎兵,但如果需要他們履行步兵職能的時候,他們就是步兵.

比如,那次在平壤城外的伏擊戰,第六,七軍團就是被當做步兵來設伏,而今天攻城,第軍七團同樣是要被用來當步兵使用,因為,如果是騎兵,如何攻城.

其實,這種靈活機動的應變機製是在上一次太平軍整編過程之中形成的,按照黃旭的說法,太平軍的每個軍兵種都應該是多功能的,每一位士兵都應該成為精通多種作戰方式的全能戰士,這也被做為太平軍建軍的指導方針深根播種於每一位太平軍將士的心中,這同樣是為什麼太平軍在出征抗日援朝之時,隻是單單出動了騎兵部隊而沒有出動步兵的原因.

先以騎兵趕路,節省時間,然後在需要的時候,以騎代步,靈活機動,隨機應變.

而說起馬上的攻城行動,太平軍將攻擊的目標定在了開城的東城門.

在一切準備就緒之後,前敵總指揮東方不惑大手一揮,擔當主攻的第七軍團便抬著攻城器械,呐喊著,如潮水般湧向開城的城樓下,然後架起雲梯,冒著如雲的矢雨開始朝城上攀去.

城樓上的日軍在太平軍發動衝鋒之後,便開始運用各種守城器械還擊,一時間,箭飛如雨,石頭枕木不停地被日軍從城樓上丟下,然後砸向正在攀登的太平軍,一陣陣火器之聲在空中響個不停,直冒青煙的槍管告訴人們火器之威的可怕.

在日軍如此密集的反擊之下,太平軍不斷地有人倒地,不住地有人從雲梯上往下掉,叫喊,呼喝之聲不絕於耳.

而那些受到各式各樣器物攻擊而受傷的太平軍將士,死了到是一了百了,但最怕就是傷了卻沒死成的那些人,說實話,他們還真不如死了的好,他們傷在一起,擠成一堆,在城樓下慘嚎不已,有些人甚至還來不及挪動地方,就給繼續往下掉的士兵砸死,壓死,場麵極其震撼,令人慘不忍睹.

在日軍頑強的阻擊之下,太平軍的這一波衝鋒一下子就死傷了不少人,而在付出相當大傷亡的情況下,他們也並沒有象預料的那般一鼓作氣地衝向城樓,他們與日軍之間逐漸形成了攻防拉鋸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