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1章 定巴策:如印第安人頭皮故事!(2 / 3)

“以夷殺夷,也不可能將所有的賨人都殺完,更何況,那些賨人躲在深山老林之中,連人都找不到,談何來殺?至於將這五萬賨人百姓遷到成都,這一路上來,又要死多少人?此計不妥!”

這個不行,那個不行。

馬謖有些沉不住氣了,他看向劉禪,問道:“那現如今的局勢,殿下覺得該如何破局?”

這種局麵交給他馬謖,他是一點辦法都沒有的。

但是他馬謖沒有辦法,不代表太子殿下沒有辦法。

隨著馬謖開口,其他人都將目光定格在劉禪身上了。

“之前,我大漢是如何解決蠻族問題的?”

劉禪沒有直接回答這個問題,反而是給他的太子宮屬官們拋出了一個問題出來。

在場研究經傳曆史,較為深刻的,自然就是費禕了。

他上前一步,對著劉禪行了一禮,說道:“班公曾言:曆代君主處理民族關係不外乎文武兩道,有修文而和親之矣,有用武而克伐之矣,有卑下而承事之矣,有威服而臣畜之矣。一般而言,縉紳之儒則守和親,介胄之士則言征伐。”

這個班公,指的是班固。

他乃是東漢大臣、史學家、文學家,與司馬遷並稱“班馬”,《漢書》就是他寫的。

費禕此話一出,眾人的表情各異。

從大的方麵講,中原王朝對付蠻族的方法主要是軟硬兩手。

軟的一麵,主要是在“羈縻之道”總原則下的“以夷治夷”和“以夷製夷”;硬的一麵,主要是以戰爭方式解決民族矛盾和衝突,“以夷攻夷”就是中原王朝以強硬手段處理民族關係的產物。

“那現在是要修文,還是武而克?”

劉禪繼續將問題給拋出來。

太子仆霍弋上前,對著劉禪行了一禮,說道:“臣下之見,對付巴地賨人,有這以下四個辦法:

一是出兵征討,深入敵境;二是采用“三表五餌之術”,同化少數民族;三是和親,“厚以賂遺”;四是“徙人實邊,勸農教戰”。”

出兵討伐?

劉禪當即搖頭。

所謂三表五餌之術。

三表指的是立信義、愛人之狀、好人之技。

五餌指的是賜之盛服車乘、盛食珍味、音樂婦人、高堂邃宇府庫奴婢、親近安撫。

現在這巴地賨人又不是漢初之匈奴,還送東西過去?

沒有必要。

至於和親,同樣如此。

倒是第四個,“徙人實邊,勸農教戰”有些作用。

但這四個方法,都不能讓劉禪完全滿意。

“這四種辦法雖然都有一定的道理,但並非帝王“久遠安邊之上策”,隻能治一時之局,不能使巴地長治久安。”

還不能滿意?

太子宮的一眾屬官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最後,身著太子舍人袍服的黃崇起身,他對著劉禪行了一禮,說道:

“自古禦戎,隻有二道:一是厚加撫慰,二是以力驅除。厚加撫慰,現如今我大漢已難行此策,賨人猖獗,不服漢化,且現在已與我漢人有血仇矣,此計不成。以力驅除,則我大漢兵鋒難至深山老林之處,此策亦是難成。”

黃崇小心謹慎的看了劉禪一眼,說道:“自殿下入巴以來,賨人臣服,充入賨人衛,為殿下征伐者,有八千眾之多;貶為奴隸,發往成都、江陵者,一萬有餘;編戶齊民,改土歸流,為漢人統治王化者,五萬多眾。殿下入巴之成果,已是豐厚,出兵的目的,也都已經達到了,殿下還有什麼不能滿足的呢?”

見劉禪不動聲色,未有氣憤之色,黃崇繼續說道:“這漢地尚且沒有長治久安之策,況乎夷地?臣下有策:選徒十萬,擊而虜之,滅除凶醜,再移民實邊,百年無事,此一策也。若遂其來請,結以婚姻,緩轡羈縻,亦足三十年安靜,此亦一策也。”

遷漢民到巴地,確實是一個好辦法。

但關鍵是現在成都的人口都不足,又能從哪裏給你遷人過來呢?

至於羈縻

劉禪的眼神開始閃爍起來了。

“我漢地尚且缺人,巴地不可能遷入漢民。”

黃崇當即說道:“既然是無法遷入漢民,那便用羈縻之策罷。”

羈縻羈縻。

馬雲羈,牛雲縻。言製四夷如牛馬之受羈縻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