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69章(1 / 1)

是一整塊紅瑪瑙雕製。

虞幼窈輕輕地摩挲著長簪,意外發現簪身上有刻字,連忙湊近了,一個字一個字地辯認。

芳齡永繼,攜華不離!

是殷懷璽送予她的生辰禮物,與她所有的短簪都不同,是一支長簪。

女子十五而笄,笄而簪。

簪又名笄。

女子年滿十五,就會舉行及笄禮,長者會為女子插上一支長簪,就意味及笄,當女孩兒插上長簪的那一刻起,便如同一朵鮮豔的花兒,最美麗地綻放,形同於宣告世人,吾家有女初長成,年已及笄。

女子在及笄前,幾乎不會插笄戴簪,多以步搖,束其行止儀態,以彰顯其貞靜教養,再以發環、發帶、珠花等妝發。

虞幼窈坐到銅鏡前,解下了頭上的發巾,烏發如瀑,傾泄而下,柔順地披散在肩頭,她緩緩地撚簪入鬢,宛如一隻華美的鳳凰,停駐在她的發間。

她看了良久,驀地就紅了臉,連忙將鳳凰銜珠簪取下。

女子的懸雍垂笄簪,應該在及笄禮的時候,由長者親自插笄。

哪有自己往發裏插的?!

真是不害臊。

虞幼窈心跳得厲害,連忙將長簪放回盒子裏,連忙蓋好,等心情平靜了一些,她又忍不住打開了盒子,拿起了長簪慢慢地看。

戰爭的陰影籠罩了整個遼東,但前線捷報頻傳,農耕生產仍然進行得如火似荼。

虞幼窈一早就和林將軍商量了,要鼓勵高梁種植,並且經過林將軍之手,將消息送到了謝府手中。

謝府立馬發動人脈,高價從各地收購了一大批優質的高梁種,並且通過衙門,低價賣給了北境的老百姓們。

關中一帶的旱情還在繼續,大部多地區已經種不出糧食,但仍有一些水源較為豐富的地方,能種一些如番薯和高梁,這等耐旱又高產的作物。

謝府這一舉措,再一次獲得了朝廷的表彰。

可謝府並不居功,隻言是遠在錦州的韶懿長郡主,憂心民生大計,特委托謝府代為處理此事。

虞幼窈的聖善之名,再度傳開。

不知不覺,就到了月底。

春曉端了兩個幹饃,並一碗雜糧粥進了帳裏:“小姐,該用膳了。”

聽到聲音,虞幼窈從一堆羊皮卷裏抬起頭來,一邊揉著有些酸痛的肩膀,一邊看了滴漏:“已經到了酉時。”

北狄是遊獵民族,居無定所,紙質書在遷移途中,很容易損毀,故一些重要資料,都會以羊皮卷上書寫保存。

虞幼窈對北狄的羊皮卷很感興趣,為了方便查閱,還特地跟軍中一位,精通北狄語言的老軍師學習了北狄語言文字。

春曉將晚膳擺到桌子上,連忙過去幫她捶肩。

虞幼窈這才看到桌子上的吃食:“我不是交代過,軍中將士都是一日兩食,我們也一樣,晚上不必備膳。”

將士們一日兩食,吃的是雜糧和番薯,還是摻了麥麩、細糠的。

林將軍照顧她,為她準備的飯食裏,沒有摻麥麩和細糠,甚至還單獨分了一些細糧給她,已經比將士們好了不知多少倍,怎好再搞特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