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圍人得知真相後,紛紛上前祝賀。仁宗更是驚詫不已,直道緣分之奇妙。
遂問向耶律宗齊道:“不知耶律殿下日後有何打算?”
“既然我乃宋人,自是願意回歸故裏。懇請官家允許爹爹與我一道趕赴遼國,接回娘親。”
仁宗思慮半晌,有心不答應,又說不出口。
又怕萬一應承下來,太史炯一去不複返。畢竟他的娘子如今乃是蕭太後身邊的侍女。
那個蕭太後野心勃勃,扶植耶律重元叛逆之心不死,似父子二人這般神射手,豈肯輕易放歸宋地。
一旁的呂夷簡大概看出了他的心思,近前一步道:
“官家,既然太史炯之妻當年乃是被歹人擄至遼國,這便不是普通的民間事件。
況且耶律宗齊已貴為遼國幹殿下,地位非同一般。
以老臣之意,當由朝廷出麵與遼使共赴遼國查明此事,迎回太史炯之妻。”
遼使自然明白呂相之意,這兩個響當當的人才哪個不千方百計留在本國效力。
無奈自己剛與宋天子表明了忠心,也不好拒絕,思來想去,遂附和道:
“呂相言之有理,本使必會盡力從中斡旋,令太史一家早日團聚。”
仁宗聞言,心裏的一塊石頭總算落了地。拍拍太史炯的肩膀,意味深長道:
“你夫人流亡異國他鄉,受盡苦楚,又培養了這麼一個好兒子出來。
故朕特封其為六品‘安人’,賜鳳冠霞帔。朕,等著你們一家三口早日歸來。”
太史炯被仁宗一席話感動得熱淚盈眶,拉過耶律宗齊雙雙跪倒:
“皇天在上,厚土在下,我父子此生必肝腦塗地,以報皇恩。”
仁宗急忙雙手相攙,人群中頓時響起一陣陣呐喊“天朝威武、天朝威武。”
狄青三人勝了遼人,太史炯又認了親生兒子,這消息就像張了翅膀一樣頃刻間飛滿了大街小巷。
人們自發地圍住三人通過的地方,不住地鼓掌喝彩。
白礬樓前更是鑼鼓喧天,鞭炮齊鳴,從夜至旦,竟未停歇。
懷婉也從宮裏回來了,大家重新圍坐在一處,聞聽她繪聲繪色地講述與遼人鬥廚的趣事。
待講到呂公著作詩,邵雍不免感慨道:
“這位三公子為人豁達,不設軫防,倒是與我秉性相投。隻可惜我這一去,恐再無相見之日呀。”
洛懷川見他感慨,不免勸慰道:
“先、先生明日便要啟程還鄉,我也要隨太史哥哥前往遼國。你我再見,怕也、也是難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