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還是領他進帳的那些個護兵看不過大帥尷尬了,輕輕扶那痛哭的癱倒在地的仁兄坐到一旁,在楚安耳邊將事情來去這麼這麼那麼那麼詳細一說,楚安才恍然大悟。
卻原來那遼國在宋金兩國夾擊下滅亡的消息傳到開京(現今開城),時間已經過去一個多月了,當時高麗國朝廷就欣喜開了,這被迫向契丹人上表稱臣以來,卻還一直的心懷天朝,現而今上國終於滅了遼國,豈不是上國終將振奮的最大表現嗎?君臣們一合計,就決定出兵遼東,配合天朝上國恢複漢唐故地,再現盛世榮光——而這本也就是屬國的本分。
而這大軍才剛準備集結,江邊的前哨就把最新的消息送來了——江對麵都是說著漢話的宋人麵孔,全不是契丹女真那樣的相貌。這高麗國王王楷就奇怪了,難道天朝大軍進軍神速,已經打到遼東了?急忙忙的帶著幾個大臣就趕到了鴨綠江邊上,隔江那麼一看,兩麵大旗,一麵上書“華”字,一麵上書“鎮南大將軍楚”在江對麵迎風飄舞啊。當時王楷的眼淚就下來了,急忙叫水師弄艘船就這麼過了江。現在正在大將軍楚安麵前痛哭呢。
楚安一聽麵前坐著抹眼淚的那位就是當今的高麗國王啊,也怕慢待了。雖然這高麗在牛皮哄哄的帝國將官們眼中不過是一個“一星期就能滅亡”的小國,不過在不對敵的時候,怎麼說人家也是一個國王不是。在大將軍楚安心中那是之比帝國皇帝陛下低上那麼一級的位子。當下不敢怠慢,忙一揖到地行了個禮:“王上莫怪,本將軍甲胄在身不便……”
將軍楚安不清楚這屬國的地位,其實這高麗屬國就是天朝上國的一個臣屬,也就跟他一樣的地位,說起來,像他這樣的一方領兵大將,身份還要更高一點。可是高麗王王楷知道啊,剛剛收住的眼淚立馬又湧了出來,還把楚將軍的話給打斷了:“天朝將軍萬萬莫要行此大禮,愧煞下臣了。嗚嗚嗚,天朝將軍對我等忤逆之輩仍然如此禮待有加,實在讓我等臣屬愧對天朝啊……”
受不了了,習慣了金戈鐵馬的楚大將軍哪裏受得了這樣的哭哭啼啼之輩,馬上安排了鐵騎軍一部護送這位“臣上國赦封下國高麗國主王楷”去了海參威——讓皇帝陛下自己頭疼去吧。將軍不無惡意的想著。
其後的事情就不一一詳述了,不外是高麗王發現這華國並不是南方大宋,卻是另一個華夏帝國。可見華帝國的保密措施是如何的得當了。當時皇帝陛下徐風還頗有些尷尬,畢竟人家朝拜的是南方的大宋,卻陰差陽錯的跑到了海參威。可是高麗王王楷卻沒管那麼多,人家稱臣的對象是“華夏正溯”,這華國也是漢人的國家,自然也是“天朝上國”,於是就上表稱臣,遞了國書。這位王楷回國馬上就把“貢品”給獻了上來,不多,也就新收好米二千石,但重要的是這份孝心啊!皇帝陛下還很不好意思來著,要賞賜些個金玉珠寶。誰知道高麗使臣不要,說下國與天朝被萬惡的契丹人阻隔交流了上百年,天朝的儒教新研究也中斷了百年未能流入高麗,懇請大皇帝陛下仁慈,賞下國幾部“經典”就可以了。他哪裏知道皇帝的難處,華帝國立國百餘年,新思想泛濫下,哪裏還有什麼“皓首窮經”的書生啊,更何況什麼“儒家思想的新研究”?最後還是給了幾個逃難至遼東的宋國大儒了事,還要很好麵子的給了幾個“宣化使”的虛銜。好嘛,高麗使臣是感激淋泣——稱這是“國朝五百年來未有之大恩賜”;而那幾位本來對帝國“好工商”怎麼也看不順眼的老儒生也轉了風向,直呼這實在是“宣揚聖人教化”,將此與那個“執幹戚而舞”相提並論……
嗯嗯,帝國皇帝徐風陛下更加的不好意思了。於是就在高麗王王楷薨的那會兒,賜了個“克安恭孝大王”的諡號,廟號“仁宗”。高麗舉國沸騰了,也更加的死心塌地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