嗡!這話一出,眾人議論紛紛,都開始議論。
“我剛才的分析,隻是一家之見,具體是否契合聖人,我自然也不知道。”
寧語嫣微微一笑,美眸望向葉秋:“但語嫣相信,先生一定有辦法,證明這一點!”
朝聞道,夕可死矣!既然這句話,乃是葉秋所言。
那這句話,肯定也是破開,如今危機的關鍵!果不其然!在寧語嫣的期待目光中,葉秋沒有廢話,直接揭曉了答案:“在正史的記載中,朝聞道之‘道’,的確是指——仁義之道。”
“但論語這本書,並非是孔聖所寫,而是他去世之後,弟子們所寫!”
論語乃是儒家經典,裏麵記載了很多,關於孔子的言論。
但問題是,這本書的作者,壓根就不是孔子!論語的成書時間,乃是孔聖去世之後,弟子們為了紀念他。
一些優秀的弟子,彙聚在一起,大家你一言我一語,說了一些關於孔子在世之時,曾經說過的名句。
這些名句被整理之後,彙聚成一本書,於是有了——論語!參與論語創作的人多,並非隻有孔聖的親傳弟子,也包括大量的再傳弟子。
要知道,在孔聖輝煌之時,麾下有七十二大親傳弟子,更是有三千再傳弟子。
故而論語這本書之中,那些孔子說的話,究竟是不是真的,其實這根本無從考證。
而對於論語之中,孔聖說的那些名句,不同的讀書人,都有不同的理解。
因為對論語的理解不同,所以對論語的注解,自然也是截然不同。
就算是一本論語,同樣的文字和語句,卻發展出了三大學術流派。
朝聞道,夕可死矣!這七個字,被後世公認為,乃是孔子在對弟子,講解什麼是“仁德”的道理。
但葉秋的話,其實也沒說錯。
難道“朝聞道”這三個字,就隻是指代“仁義”之道?
論語又不是孔聖親自所寫,你真能確定孔聖,他真要表達這個意思?
而且孔聖說這句話之時,你能確定他當時,心中究竟如何想的?
無人知曉!這是兩千多年前的往事,後世讀書人豈能知道?
但葉秋,卻知道!“夫子當年,曾經問道於道家老子,這才有了——朝聞道,心生夕可死矣的感慨。”
“一兩百年之後,孔聖繼承者孟聖出現,老子也有了繼承者莊子。”
“莊子和孟子,而二人一動一靜,一個出塵一個入世,人二人的確是兩條平行線,彼此都沒有交集,卻點亮了那個時代的夜空。”
“但我身為孔聖弟子,曾將孔聖之道,再傳給了孟聖。”
“至於莊子此人,我雖然接觸不多,但我卻曾經和老子論道……”往事如煙,一幕一幕!世人皆知,道家莊子當年,曾經寫了一篇逍遙遊,從而領悟大道,最終成就了聖人的境界。
但在世人眼中,逍遙遊中的鯤鵬,卻隻是一個傳說,並非真實存在。
然而曆史的真相,難道真是這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