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來呢,普魯士的老百姓在封建社會生活慣了,總覺得自己是某個貴族老爺家的農奴,民族意識不怎麼強烈,也沒啥愛國熱情。可是普魯士一再遭受法國的侵略之後,尤其是經過了施泰因和哈登堡的改革之後,農奴們獲得了人身自由,強烈的民族自尊心和偉大的愛國主義情操空前地高漲起來。德意誌人民群眾紛紛拿起武器,大搞人民戰爭,扒馬車,炸橋梁,對打擊法軍的後勤補給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1813年3月,膽子壯起來的普魯士再次對法國開戰,還和俄羅斯、英國、瑞典、西班牙和葡萄牙這五個國家一道,結成了第六次反法同盟。
這一年10月份,拿破侖率領的18萬法軍,和反法同盟的30萬聯軍在德意誌的萊比錫城外爆發大戰,普魯士的老元帥格布哈德·馮·布呂歇爾統帥著聯軍右翼,在戰鬥中起到了重大作用。與此同時,深受拿破侖侵略之苦的俄羅斯、奧地利等國也全力參戰。由於規模空前,而且參戰國家眾多,這一戰後來就被稱為“歐洲的民族大會戰”。
民族大會戰的結果是:拿破侖盡管用3.7萬人的死傷代價,給聯軍造成了5.4萬人的死傷,但是畢竟雙拳難敵四手,最後不得不敗退撤出戰場。普魯士老元帥格布呂歇爾率領聯軍不斷追擊,直到迫使拿破侖退回最後的據點——巴黎。
失去了拿破侖保護的萊茵邦聯各成員國紛紛倒戈,投向反法聯盟,10月31日,這個被拿破侖強行拚湊起來的萊茵邦聯正式解體。
1814年3月31日聯軍進駐巴黎。十幾年來追隨拿破侖南征北戰的法國人,一看拿破侖不行了,就迅速地拋棄了他。4月2日,法國元老院要求拿破侖退位,5月4日,這位前皇帝被送到了地中海的厄爾巴島。
似乎拉丁民族都有這個隨風倒的本事——1943年英美盟軍剛在西西裏登陸,意大利人民就果斷地把墨索裏尼給搞掉了。
5月30日,第六次反法同盟和法國在巴黎簽訂了和約。
巴黎和約隻規定了歐洲列強和法國之間的關係,並沒有對歐洲整體的秩序做出約定。因此到了9月18日,為了劃定拿破侖敗亡之後的歐洲新秩序,各國列強又在維也納召開會議。大會由奧地利外交大臣梅特涅召集並主持。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