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章 管理藝術:管理者首先要學會自我管理(3 / 3)

李嘉誠將中西方管理方法和管理文化相結合,他以中國文化為手段,以西方企業製度貫穿於企業管理始終,這是一種高超的管理藝術。李嘉誠說:“以外國人的管理方式,加上中國人的管理哲學以及保存員工的幹勁和熱忱,將無往而不利。”

我認為要像西方那樣,有製度且比較進取,用兩種方式來做,而不是全盤西化或是全盤儒學。

2007年12月12日,接受中新社記者采訪。

語錄解讀

訪談中,李嘉誠說:“我認為要像西方那樣,有製度且比較進取,用兩種方式來做,而不是全盤西化或是全盤儒學。儒學有它的好處,也有它的短處,儒學在進取方麵是很不夠的。”

李嘉誠對自己14歲之前的求學、求知經曆,曾有過這樣的感歎:“少年時期學到的知識彌足珍貴,令我終身受益。”可以說,家學淵源對李嘉誠的影響是深刻而久遠的,他的許多優秀品德就是在這些深厚的家學中獲得的。李嘉誠三歲就能詠《三字經》、《千家詩》等詩文,正是幼童時代的啟蒙讀物,使李嘉誠接受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熏陶。李嘉誠五歲就被送進小學念書,年幼的他並不滿足於先生教授的詩文,極強的求知欲使他展開了更為廣泛的閱讀,尤其對那些千古流傳的愛國詩篇,他更是沉醉其間,這在李嘉誠幼小的心裏,深深埋下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根基。李氏家族的古宅,有一間珍藏圖書的藏書閣,李嘉誠每天放學回家,便泡在這間藏書閣裏,孜孜不倦地閱讀詩文。少年時代國學知識的汲取,為李嘉誠後來的發展與輝煌奠定了寶貴的基礎。

李嘉誠最崇尚的儒家精神一個是孔子的“過猶不及”,另一個是老子講的“知止不敗”。“過猶不及”是說企業如果過度地擴張,過分貪婪,容易出問題;但如果過度保守就不容易跟人家競爭。“知止不敗”是說任何企業,任何一個行業,什麼時候應該止,什麼時候應該擴張,要尋找一個“支點”,也就是人們所說的“四兩撥千斤”。找準這個“支點”,才能將小型企業發展到中型企業,然後逐步擴大,以至於擴大50%也不會影響資金。如果盲目冒進,成功也快,失敗也快,後患無窮。

在數十年的從商經曆中,李嘉誠將儒學和西方管理很好地結合起來,一方麵他有著東方的謹慎謙虛,始終堅持東方企業家關心、重視員工的長遠前途的傳統;另一方麵也像西方飽受職業訓練的經理人一樣重視數據、依靠組織和合理的管理法則,也像外國商人一樣發自內心的樂於迎接競爭帶來的壓力和成就感。這使得他擁有一群追隨他多年、得力可靠的高級行政人員,令他引以為傲。

管理要從大處著眼,從小處著手。

2005年6月28日汕頭大學長江商學院演講。

語錄解讀

2005年6月28日,李嘉誠在汕頭大學長江商學院作“與大師同行”係列演講《管理的藝術》,在演講完畢後的互動環節中,李嘉誠在與學員們交流管理心得時說:“管理要從大處著眼,從小處著手。”

針對學員的提問:“在建東方廣場的時候,您甚至對建東方廣場的每一塊大理石都親自過問。對於您管理的長江實業這麼大的企業,發展到現在分布全球52個國家,超過20萬員工的企業,您又是從最底層開始創業的,在這個過程中您是怎麼樣處理微觀和宏觀、細節和大局的關係的?”李嘉誠回答說:“從我們整個地產業務來看,東方廣場不算最大的項目。還有很多比它大的項目,從來都是我的同事負責去看地盤,從開始到完工我都沒有去看過,但是我每個禮拜都要同他們開會。”

李嘉誠認為,關於宏觀和微觀的問題,以他個人的經驗,做生意決定一件大事業的時候,從宏觀上來說,一定要了解清楚業務在今天以及在未來的發展前景,並充分掌握競爭對手的情況。一旦決定開始做這個項目,每天做的事一定要微觀,一定要非常仔細地把握每一個細節,看看每天做的事情還存在什麼問題,隨時關心世界有什麼變化。人家接近一點點,邁進一點點,你就需要在360度之間微調一兩度,這些都是微觀的。隨時關注宏觀和微觀的動態變化,才能保證一個項目的成功運行。

在任何組織內,優柔寡斷者和盲目衝動者均是一種傳染病毒。

2005年6月28日汕頭大學長江商學院“與大師同行”係列演講《管理的藝術》。

語錄解讀

在演講中,李嘉誠說:“有兩點不要忘記,第一,管理人員特別要花心思在脆弱環節;第二,在任何組織內優柔寡斷者和盲目衝動者均是一種傳染病毒,前者的延誤時機和後者的盲目衝動均可使企業在一夕間造成毀滅性的災難。”

在經商過程中,對一些在短期內看不出前景的項目,李嘉誠的態度是當斷則斷,不做無畏的冒險。生意多的是,他情願去開拓新的領域,開始一項新的業務,也不必費力去挽救一樁虧損的生意。寧可不賺也絕不能虧損,這是李嘉誠一貫的行事風格。

CT2是和黃行政總裁馬世民的一項重要投資。1992年,和黃在英國率先推出CT2,但推出後市場反應冷淡,客戶不到1萬,不及預期的1/5.最令李嘉誠擔心的是和黃要投資60億港元,建立電信網絡,另加一二十億港元的輔助投資,總投資額近百億港元。對這種未被市場認可的高科技項目,李嘉誠不似投資地產那麼有把握,故而堅決地要停止這個項目。

從1992年中開始,和黃關閉了在中國台灣、孟加拉地區的CT2業務,退出澳洲等3個流動電話網絡的競投。李嘉誠認為收縮得還不夠,主張賣盤,全線撤退。李嘉誠認為對CT2的投資不同於對地產的投資,地產是能短期見效且十拿九穩的投資,如果拿近百億元去砸一個似是而非的目標,極有可能陷入不能自拔的境地,那將會使以前的心血付之東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