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後來,皇帝的胃口越來越大,就規定所有的崗位都必須經過讚助才能赴任,上至三公九卿,下至太守、縣令,概莫能外。
天王老子都不認,我劉宏隻認孔方兄!當然,如果你說我拿不出這筆錢,不想幹,怎麼辦?皇帝的回答很簡單:“不行,老子賞給你的官帽,你想丟就丟啊?必須幹,不幹也得幹!”
天下還有強迫人家當官的啊?有,不當是不行的,誰讓人家是皇帝呢?
既然皇帝都說到這份兒上了,接到任命的人隻好上任,一時拿不出那麼多錢不要緊,反正羊毛出在羊身上,到時候再從百姓那拿就是了。皇帝讓你當官發財都不幹,那是大傻蛋。
眾所周知,東漢賣官最出名的非劉宏莫屬,但在眾多買主中最出名的是誰呢?我知道你想說誰,但我要告訴你,那人不是曹操的爹——盡管他是最大方的買主——而是崔烈。
說起崔烈,在曆史上是大大地有名。此君的名氣既不是因為學問做得好,也不是因為公務員當得好,更不是因為沙場立功。他的名氣是和一個熱詞緊緊連在一起的,那就是銅臭。
崔烈本沒啥惡名,但自從買官以後,一下子聲名大噪,成為人們心目中的“嘔像”——嘔吐的對象。
崔烈,冀州名人,出生於晉州望族之家,本人先後當過太守、部長(九卿)。按說能混到部級高官也算是事業有成了,該知足了,但該同誌不滿足已經取得的成績,他要向著更高的人生目標——司徒衝刺!
崔烈有理想、有追求,不過,他要實現自己的抱負還麵臨著一道坎——金錢。前麵說過,在漢靈帝手裏混,光有能力和關係是不行的,還得有錢。後來的事實證明,崔烈也是一個貨真價實的實幹家,當然是為自己真抓實幹。
按當時的價錢,當司徒的價碼是一千萬錢,由於買主踴躍,市場上競爭激烈,三公的職位一直呈現供不應求的狀態。崔烈是士人,但他不傻也不癡,麵對激烈的競爭,他不等不靠,自己積極想辦法找門路。找來找去,他終於通過漢靈帝的奶媽程夫人讓皇帝答應以五折的友情價將司徒的位子賣給他。在正式上任那天,漢靈帝還親自為他主持了任命儀式。
漢朝聘用三公叫“拜”,光憑這個字,就表明這一職位十分受人尊重,事實也是如此。咱們中國是禮儀之邦,做什麼事情都要講排場,而貴為總理的三公就職典禮更不能馬虎。比如皇帝拜張三為三公,不是隨隨便便發個通知、貼個通告就行了,而是由皇帝親自主持,並且召集全國縣處級(六百石)以上的官員參加。這些縣處級幹部統統要向張三下拜行禮,並做一番自我介紹,說一番多多關照之類的場麵話,大家就算相互認識了(其實人太多,一一認識是不可能的了,過目即忘倒是很正常)。然後由侍禦史(監察官)向張三頒發聘書、公章(印綬)。這時,張三還不能直接伸手去接,他必須玩謙虛,假意推辭(禮讓)三次,然後才能裝作極不情願地接受。這樣,一套冗長的三公就職大典才算完成。
就職典禮搞得隆重,三公平時也是極受禮遇的。文武百官見到他們,要向他們下拜行禮,即使是皇帝大人見到他們,也要給足麵子:如果皇帝是坐著的需要起身,雙方互致問候;如果碰見時皇帝大人坐在車裏,他還要親自下車,與他們拉拉家常、套套近乎。三公活得如此風光,實在是很拉風。
當然,三公也有不風光的時候,比如,帶兵打仗前晉見皇帝時,就要由皇帝的特種警衛——虎賁衛士手拿兵器(戟)交叉架在脖子上才能朝見皇上。這一儀式相當於是給你一頓殺威棒:“小子,手頭有兵了,規矩點,不然老子隨時廢了你。”如此搞法活像押犯人,相當凶悍,以至於後來牛氣衝天的曹操在許縣享受如此待遇晉見漢獻帝後,也嚇得虛汗淋漓,發誓再也不去那個鬼地方了。
就在崔烈上任不久,漢靈帝就有些懊悔地對左右親信說:“可惜啊,這麼緊俏的位子,真是後悔自己沒有再稍微卡緊一點,至少可以賣出一千萬的好價錢!”
也難怪,一千萬錢的東西隻賣了五百萬錢,任誰都會覺這筆生意虧。可程夫人卻有點生氣了,她對皇帝說:“哎呀,人家崔烈是冀州的社會名流,還不是看在我的麵子上才掏腰包,你還不滿意啊?”
被漢靈帝這個大嘴巴一宣傳,原本是暗箱操作的事情,如今弄得人盡皆知,崔烈的無形資產(名譽)立即應聲下挫。崔烈是個好麵子的人,對於外人對自己的評論還是很在意的。過了一段時間,他忍不住問兒子崔鈞:“我終於做了總理(三公),外麵的群眾有什麼看法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