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切說明上述事例中的小女孩是個有同情心的孩子,她能從自身的體驗出發感受小狗的痛苦,這種體驗對孩子同情心的培養是不可忽視的一環。
方法二:用情境感化女兒,激發她的同情心
女孩的同情心不是短時間內就能培養成的,也不是靠口頭宣傳或大人的命令就能做到的。這一切都離不開父母的培養和引導,更主要的是需要情境感化,促使女孩具有同情心。例如讓她通過在困難和渴望別人同情之時得到了幫助,讓她在現實生活中感悟,以便增強她的同情心。
有一天下午快放學了,天空突然下起大雨。放學了同學們都撐著雨傘或穿著雨具回家了。李璐的媽媽去接李璐的時候,發現還有一個同學張銳待在教室裏,上前一問,原來是沒有帶雨具,父母也沒來接張銳,她隻有無可奈何地等。這時,李璐的媽媽主動把自己的傘讓給張銳。張銳說:“阿姨,您把傘給我了,您怎麼辦啊?”李璐的媽媽說:“沒關係,我帶了兩把傘來,我可以和李璐打一把傘!”李璐也在一旁微笑著說:“張銳,你打著傘趕快回家吧,要不然一會兒天快黑了,我和我媽打一把傘就行了,放心吧,我不會讓我親愛的老媽淋雨的。”張銳高興地說:“阿姨,謝謝您!李璐,也謝謝你。真羨慕你有一個這麼好心的媽媽!”聽著張銳的話,李璐媽媽和李璐都高興地笑了起來。
可見,要讓女孩對人對事產生同情心,感情世界變得深厚、豐富、真摯,就要教會她懂得如何關心、愛護、體貼人,並逐步形成一種自覺習慣和穩定的心理特征,構築良好的思想素質,這樣她才稱得上具備了美好的心靈。
方法三:通過榜樣的示範作用培養女孩的同情心
由於女孩在幼兒階段的道德發展處於他律階段,其思維主要是形象思維。因此,她們對抽象的概念和空洞的說教難以理解,而利用具體形象的榜樣力量去教育影響她則可收到良好的效果。
父母為人處事的態度都在直接或間接地影響著女兒,因此,父母坐車時應主動給老人讓座;可經常帶女兒參加希望工程活動;平日裏,父母要做到尊老愛幼,對周圍人友善,對弱者同情,這點點滴滴都會在女孩幼小的心靈上留下深深的烙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