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有一句俗語,叫做“不養兒不知父母恩”。現在很多孩子不知道孝敬父母,是因為他們不知道父母的辛勞,久而久之,把父母對自己的愛當作理所當然的事。據《羊城晚報》報道,廣州數所小學聯合進行了一個主題為“什麼事讓我最受感動”的調查問卷。結果54%的小學生認為“自己不是一個容易受感動的人”或者“我沒有遇到讓我受感動的事”,在“你曾經做過哪些讓父母受感動的事”一欄裏,很多孩子都交了白卷。雖然我們對孩子的愛並不要求他們做出回報,但是我們應該讓孩子知道我們為了他們、為了這個家庭所付出的努力和辛勞。這樣,才會讓孩子擁有一顆感恩的心,並對父母充滿愛戴和敬意。
讓孩子知道自己為他們付出的努力和辛苦,並不是向他們抱怨“我養育你太不容易了,你一定要好好學習才能報答我們”。我們應該用一種不帶情緒的方式表達出來,就如上文中敏芬的媽媽一樣。另外,父母還可以讓孩子做些家務,這有助於他們理解父母的操勞和辛苦。
方法三:讓女兒從小事做起
昨天帶女兒到同事家去玩,同事送了女兒一盒甜點,那是她老公去西班牙順便買來的。回到家後,女兒打開包裝就吃起來,並且不住地讚歎:“真好吃,實在太好吃了。”我對女兒說:“平時爺爺奶奶有好東西都留給你,現在你有了好東西是不是也應該讓爺爺奶奶嚐一嚐?”女兒想了想,拿著那盒甜點走到爺爺奶奶的房間,對他們說:“爺爺奶奶,我這兒有一盒美味的甜點,你們嚐一嚐吧。”爺爺奶奶雖然沒吃,但是女兒的行動讓他們感到非常高興,不住地表揚女兒。從爺爺奶奶的房間回來後,女兒又去吃那盒甜點,她吃著吃著,忽然好像想起點兒什麼,走到我麵前說:“媽媽,你也嚐一下這盒甜點吧。”
這是一位母親在網絡上寫下的日誌。對於生活中的一件小事,她不僅沒有輕易放過,而且以它為教材,給女兒結結實實地上了一堂關於“孝順”的課程。
在生活中,細節最能表達一個人的孝心。為長輩倒一杯水、捶一次背、親切地問候一聲、有好吃的東西讓長輩先嚐一嚐……這都是孝心的表達。所以,我們在培養女兒的孝心時也要從細微之處入手,這些點滴小事不僅可行,還可以持之以恒,讓女兒養成習慣。等這種習慣一旦養成,她們也會成為一個孝順的孩子。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在讓孩子幫長輩倒水、捶背等的時候,不要用命令的口氣,也不要強迫孩子去做,因為這樣會讓孩子產生反感情緒。我們應該和顏悅色地和他們說話,並且在最後對他們提出表揚和讚賞。這樣,孩子才能夠在孝順長輩的過程中體驗到快樂和滿足,從而更願意去孝順長輩。